在这个育儿书满天飞的年代,如何在纷繁的育儿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不被左右但又被引导?
很多80后家长当宝宝还未出世时,就已经开始阅读各类胎教书、育儿大全。待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儿童营养食谱到早期教育,从素质培养到左右脑开发,从各色挖掘幼儿潜能的游戏书到洞察孩子心理成长的心灵书
家长们个个拿出搞科研的劲头,悉心钻研各类育儿书籍,集大成之后再将书本上的内容逐一运用到孩子的养育中。那一摞摞的育儿书真的是养育孩子的必胜宝典吗?一字不差地按照育儿书的要求养育出的孩子必定是十项全能的金牌宝贝吗?
门派1 营养至上派
纪录片
地点1 同同家的饭桌
场景1
同同:这菜没有味道啊!妈妈,我不想吃!吃饭像吃药一样啊
同同妈:这都是我照着营养食谱做的营养餐,少油、少糖、少调料,虽然不怎么放盐,但是绝对有营养啊!你怎么就不愿意多吃几口呢?
结果 翻开同同的幼儿园体检表,营养状况那一栏是不良。
地点2 诚诚同学的生日
会,某洋快餐店
场景2 诚诚带着妈妈事
先准备好的营养三明治,看着别人吃妈妈口中的垃圾食品。
结果 7岁的诚诚下定了
决心:我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去洋快餐店,汉堡、可乐、薯条、鸡翅,点遍妈妈口中的垃圾食品,一次吃个够!
点评
当做父母的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也曾无数次路过街边的小店,想尝尝那些不卫生的、不健康的食品。当他们长大后,有了更多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却忘记了童年的小小乐趣和梦想,变成了从前自己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让孩子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在保证孩子摄入足够营养的前提下,偶尔允许孩子吃一些不那么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让他对比健康食品和非营养食品的区别,最终让他以亲身感受将二者区别对待。一味地压制孩子对非营养食品的好奇,反而让孩子的欲望被无限放大,把家长不让吃的洋快餐、膨化食品、各类糖果巧克力冰淇淋等,当成天下第一美味,背着家长偷偷摸摸去吃。
门派2 照本宣科派
纪录片
地点1 月月家
场景1 一天晚上月月发脾气不听话,妈妈情急之下轻轻打了一下月月的手背。月月爸看见后就立刻冲出来质问月月妈: 家教书里说了,教育孩子绝对不能动粗,你怎么能打她呢?而且,家教书里写得清清楚楚,妈妈的性格决定孩子的人生,你要是怎么怎么样,月月一定就会变成怎么怎么样月月妈烦躁地反驳,父母两个人当着女儿的面口不择言地吵起架来。
结果 月月看着爸爸妈妈吵架,害怕地哭了起来。
反思 跟妈妈打一下女儿的手相比,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到底哪个影响更糟糕?
地点2 冬冬家
场景2 冬冬妈看到育儿书上写0~3岁是孩子的音乐早教黄金期,按照育儿书上的推荐方式,在冬冬的身边放满了各种乐器,而且家里从早到晚地播放音乐,冬冬入睡前都要被迫听音乐。可是,冬冬每次都很自然地拿脚踢开那些会发出音乐的障碍物,起身去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冬冬在家都用高分贝的音量说话,因为要盖过音乐的音量;冬冬妈喜欢打断冬冬玩玩具,硬拉着孩子跟着节奏动动手、动动脚,冬冬对此却相当排斥,很不配合。
结果 冬冬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冬冬已经25个月了,却怎么也做不到书里1~2岁的孩子听到旋律会很自然地拍手,跟着音乐摇头、跺脚、走路的音乐培养目标,冬冬妈认定孩子情商、智商,什么商都有问题。
反思 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眼睛的保护,却忽略了对于听力的保护。其实听力和视力一样存在疲劳感,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让孩子长时间处于各种声音条件下,即使是乐音也有可能损伤他的听觉器官,长此以往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烦躁。
点评
像月月爸和冬冬妈这样完全按照育儿书的指导执行到底的理论型家长,虽然满肚子最新最优质的教育观点,但真正面对孩子,未必可以操作成功。理论要结合实践,教育不是背书、写心得体会就可以做到的事。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孩子的性格特征与行为特长不一样,成长环境与遗传因素不同,成长发育的速度在个体上的表现也不相同。即便是再经典的育儿书里也不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字不差地照搬到自家孩子身上,未必可行。理论型的父母们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学会把从书上学到的那一套合理地应用,要与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照本宣科,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门派3 断章取义派
纪录片
场景1 乐乐的妈妈看到育儿书上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一切,乐乐说想学钢琴,她马上去琴行买架钢琴回来。孩子弹了两天对钢琴不感兴趣了,要学画画,她立刻去打听哪里有适合的绘画班。过了几天孩子两手一摊说不学了,乐乐妈继续尊重孩子的选择。又过了几天,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会下围棋,于是跟妈妈说想学围棋了
点评
家长只看到了育儿书里提出的尊重孩子观点,却没有抓住该育儿理论的下半句在孩子选择之后要督促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正是帮助他以后慎重做出选择,勇于承担责任的开始。孩子做出了他的选择,而他所有的选择最后都由家长来买单,这能算是他深思熟虑以后的选择吗?要知道,尊重不等于无条件服从,选择之后意味着不能盲目选择。
场景2 小麦的奶奶一直按照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育儿观点带着孙女。一天,去幼儿园接小麦时,发现有个男孩子和小麦在打架,立刻对那个男孩训斥开了:你怎么可以打她?她是女孩!你是男生!
点评
不少家长将女孩富养跟娇生惯养画上了等号。其实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说法包含了一些深层次的意义。这里的穷和富,实际包涵了不同于金钱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性格品质上的培养。同时,不管富养或穷养,都需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对孩子有求必应,要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如果这世上所有的家长都片面地理解所谓穷养儿子富养女原则,日后这些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即便两个人真心相爱,相处起来恐怕也是困难重重。
科学使用育儿书,把握3项原则
NO1 育儿书不是圣典
不少父母将育儿书奉为圣典,认为书是专家写的,内容无可置疑,于是生搬硬套,完全把孩子当成育儿书的试验品,更有甚者,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好心办了坏事,对孩子的情感、身体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家长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育儿书,多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带着思考去阅读,才能摸索出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科学育儿方法。
NO2 学法不学术
每本育儿书,都有其理论基础。作者为了便于家长阅读,往往会举很多鲜活的例子来说明。可是,很多家长往往忽视其背后的理论,而直接看实例。这种做法,有时会错拿了别人家孩子当做了标准参照,而且,过分地按照书上的标准,本身也是不科学的态度;有时只是学到了一点技巧;有的时候,甚至会背离作者原本的意图。所以,在阅读育儿书的时候,要理解育儿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学法不学术。
NO3 以自己的孩子为本
育儿是一种教育探索,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不相同,即便是双胞胎,也未必能以完全相同的模式去养育。唯有在不断的养育过程中寻求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项长期运动,没有固定答案,无法重来,也不可复制。即便一览天下育儿书,也要以自己的孩子为本,不生拉硬套、不照本宣科、不断章取义。因为,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育儿的唯一标准。
◎文/ 于佳( 芜湖市作协副主席) 编辑/ 刘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