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我发现班上一些孩子总喜欢把小椅子推倒,虽然我对他们进行了批评,也对及时改正的小朋友进行了奖励,但仍有几个孩子屡教不改。之后,我也尝试使用竞争式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引导,但效果甚微。终于,我发现,批评、奖励或竞争式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说,并非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那么,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更适合小班的孩子、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呢?
适龄的小班孩子需年满三周岁,此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换的阶段,理解事物往往依靠具体形象。有时,他们会出现一种拟人化的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看待,认为它们和人一样会说、会动、会疼等。
拟人,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其定义是把不具备人物特征的事物人格化,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会大笑一样,这与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处。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采用拟人化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犹如童话般的世界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获得新知识、新经验呢?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小椅子哭了
针对孩子们的推椅子行为,我画了一把断腿、正在流泪的小椅子。小椅子怎么了?我问。小椅子哭了。小椅子的腿断了。孩子们踊跃地回答着。小椅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听听小椅子是怎么说的。我将耳朵凑近小椅子,好似在认真地聆听。不一会儿,我用小椅子的口吻说:小朋友们经常把我推倒在地,害得我的腿断了,好疼啊!然后,我作势呜呜哭起来。小朋友,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呢?我要给它揉一揉。小椅子别哭、别哭。我以后不推它了。放小椅子的时候应该轻轻的。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
接下来的几天,啪的将小椅子推倒在地的声音越来越少了。可见,不是孩子们不懂得爱护小椅子,而是他们需要正确、适合的引导方法。如此一来,我所期待的良好的教育结果便出现了。
动物宝宝,我喂你
在科学活动认识图形中,我准备了三个盒子,每个盒子上都分别贴有一个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准备让孩子们根据盒子上的图形进行分类。一开始,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操作着,可不一会儿,就有孩子失去了兴趣,导致分类的结果不是很理想。
针对这一点,我分别在盒子上贴了小鸡、小狗和小猪的头像。同时,将小鸡的嘴巴画成三角形,小狗的嘴巴画成正方形,小猪的鼻子画成圆形。我拿起贴有小鸡头像的盒子说:我是鸡宝宝,我肚子好饿,你们能喂我吃饼干吗?我最爱吃三角形饼干。好啊!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答。说完,我让一个孩子喂了小鸡。我又说:你们想一想,小狗和小猪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小狗喜欢吃正方形饼干,小猪喜欢吃圆形饼干。真棒!那你们来喂它们吃饼干吧!小狗宝宝我喂你。小猪宝宝我喂你。孩子们根据小动物嘴巴的形状认真又准确地分类,然后操作着。原来,不是孩子对活动没兴趣,而是他们对形象、富有童趣的事物更感兴趣。让我们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让孩子在游戏的情景中体会快乐,并学到新知识,获得新经验。
拟人化的教育方法还可以运用到自然角中,如在栽有小葱的花盆上贴五官,装扮成娃娃样,引导孩子观察娃娃的头发一点点长长。如此一来,他们就会带着问号细心地去观察,自然角也就不再是一个走马观花、可有可无的地方了。
文/罗洪群
编辑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