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云院长综合鼻整形技术好不 整形一次改变一生

新闻
网络
2018年04月10日 17:24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是每个孩子都很熟悉的童话故事,令人遗憾的是,它们全都来自国外。

有没有一套带有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特色,听起来也很有趣味的中国童话故事?这个问号代表着他们3位共同的心愿--做一套孩子爱看的中国童话书。

杨忠:好故事,会穿越时代

从1998年第一次在日本图书馆看到图文并茂的绘本开始,她再没有让图画书离开过自己的视线。无论是生活中与儿子一起翻看,还是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绘本的创作教学。图画书,已经完全融合到她的生命中。

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城市信息设计学部图文工作室教师,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硕士,积极从图书画大国日本引进各类最新信息,引领美术专业科班新一代创作者积极投入图画书创作行列。2009年,受台湾信谊基金会邀请,成为首届信谊图画书奖发起人。

生活里

学日语,看绘本1998年我第一次去日本,先从学日语开始。日本的图书馆,每个社区都有,离家非常近,我就在图书馆开始学最基础的日语。那时候我最先能看懂的,就是放在幼儿书架上的绘本,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图画书。看着这些书,我觉得生活在日本的小孩真是太幸福了,他们小的时候竟然看这么有意思的书。我是学国画的,也是学视觉的,对图画有着天然的亲切感,那些书,我完全可以在不懂日语的情况下看懂。一本又一本,越看越惊讶。

0岁开始,绘本就是玩具

儿子是在日本出生的,记得他3个月做健康检查时,医护人员发了2本图画书,在所有检查完成后,志愿者给我和儿子讲其中的一本图画书,我就抱着他坐在那里静静地听。那2本图画书成了儿子回家后的玩具,记得其中一本书的画面是带镂空的圆点,他很快就玩坏了,这件事情让我接受了一种理念:书就是给小孩玩的。

回想起来,这和我们现在对书的理念是相当不一样的。我们对书的态度就是教科书,接触的时候便包含着强迫和刻板的情绪,孩子就会抗拒。而如果孩子从0岁开始就把书当作是众多玩具里的其中一个,那他自然而然对书就产生了喜爱。所以我觉得这个理念可以被我们借鉴。

工作中

接地气的学术创作

在日本接触到图画书后,当时就觉得中国孩子的童年也应该有这种图画书的滋养,带着这种情怀,我就回国了。回国最初建立这个工作室,还是要感谢中央美院的接纳和创新。我们以前对美院的认识,就是搞艺术、高高在上的,画的、做的东西大众看不懂,也不了解。因此,美院在建立城市设计学院时,就提出学术为先,应用为本的理念,就是让我们做的东西能够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图画书既有学术的审美高度,同时也很接地气,这个最根本的地气就是孩子。

培养感受力

在这几年的绘本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最缺乏的就是深层的阅读。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量过大,学生们很容易停留在短的、快的、表面的浅层阅读。这样的习惯对大学做研究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对文字没有深刻的理解,势必会影响到视觉表达的深度。这也直接导致学生们的作品缺少感受力,那正是因为他们在阅读时没有激起对文字、对自然自身的感受力和敏感度。我常常想,如果一个从小读绘本长大的孩子,他对外界的敏感度和感受力一定是非常敏锐的。

好绘本的标准

好绘本如何好的标准真的不少,我觉得一个无形的标准就是图文关系。图画书一方面表达一个完整的、具象的世界,一方面又要将孩子引入他自己的幻想世界。它不像看电影,看电影是不用考虑画面就已经是连贯的,孩子是没有空间地被动接受;而图画书不是,它需要借助家长的语言、片断式的理解,以及有一定连贯性的图画,孩子自己在脑子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就是图文关系,我们在创作时就是要构架这个关系。

延伸阅读

中国民间童话--实现理想的尝试

民间故事相对文字比较长,不太适合做绘本,也不太适合太小的孩子阅读。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套文字又多,图画又精美的来自中国民间流传的故事,这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现在的小姑娘仍然喜欢《白雪公主》,喜欢白雪公主的形象印在她们的衣服和书包上,这就是对传统民间童话最好的答案。因此,中国民间童话就是要让中国孩子看到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部分,相信好故事是经得起年代考验的。

田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作为80后生人的年轻画者,他认为传统文化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方式去传承。而自己,恰恰要做好所处时代的文化传承。图画书,就是一个透着快乐味道的传承载体。

积累小人书陪我长大

我的第一个偶像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小人书,因为图会多一点。那时候最常看的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和高尔基三部曲这几本。《封神榜》里有双翼的雷震子一直是我最最向往的人物,直到现在我还会仔细读他的故事,他是一个男孩力量的展现,每次提到雷震子,我都有一种把很多感动到我的地方以图画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冲动。

爱上素描

第一次听老师讲素描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高尔基三部曲里的《童年》和《在人间》。在这两本里有大量的场景都是高尔基回到农村的外婆家,外婆带他到野外去采野菜,夜晚在河边给他讲故事我能从那个画面里感受到夜晚,能闻到乡村的空气,和书里的高尔基一起体会着他当时在野外的那种户外气息。后来我才知道,那些让我小时候特别着迷的表达方式原来是钢笔素描。从此我就对素描特别感兴趣,以至于我也很喜欢用素描画很多深夜的场景。

和妈妈的约定

我的小人书一本都没有扔,每年春节回家过年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和母亲把收起来的小人书都拿出来,摆放在我的床头。父母晚上9点多熄灯睡觉,我就回到自己的房间,翻看这些小人书。10年了,年年如此。现在,妈妈都会先摆好这些书小人书等我回来,这成了我们之间不用嘱咐的约定。

创作情怀从细节入手

《民间童话》第一辑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它的文字信息量太大,每一页的文字几乎都可以画出半本图画书,要选择哪一个情节才能把这一页的信息最好地表达出来,并且还要承上启下,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例如《鱼姑娘》中有一页提到鱼姑娘让芦笙打开一个木头柜子,木头柜子一开就跑出一群牲口,芦笙因为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牲口就变得很富有。我一开始的想法就是画芦笙去开柜门;一开柜门,跑出好多牲口。但我和杨忠、向华两位老师再三探讨这一页的画面呈现重点:为什么这些动物放弃在江里的生活跑到鱼姑娘的生活中来?它们和鱼姑娘是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这些动物对鱼姑娘的爱,才是这一页的重点。而芦笙是怎么去开的门,动物怎么跑出来,甚至芦笙如何惊喜都不是重点。这一页的处理也会直接对应到后面故事的发展,当鱼姑娘走了以后,这些动物又都义无反顾地跟着鱼姑娘回到江里了。经过我们3人反复讨论,推出故事背后的情感点。

开柜门这一页,读完文字时,我是有很多种方式构图的,很多种方式去表达这一页的故事,但图画书是图和文的一种结合,文字既然说了,图就不需要再去表达;而文字里没有提到或表达到的,根据故事情节,图就要表达出来。

延伸阅读

构建中国原创作者交流平台

目前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和大家一起构建一个中国原创图画书创作者的交流平台。我觉得中国的图画书文化是需要构建的,这完全不是一个人努力画画的事,是需要让所有优秀的创作者聚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力量。只有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好,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中国的原创图画书作贡献。

向华:寻找中国真正的童话

他,从小耳濡目染看民间故事长大,对民间文学有着最亲切的热爱;他,讲起故事就让小听众们身临其境,幸福地躺在故事的海洋。他就是我们常常听到孩子们称呼的鸟老师。

再提民间故事,心情五味杂陈父亲在民研会工作,小时候家里没有适合孩子看的读物,也没有画,我就是看《民间文学》或者父亲收集来的民间资料长大的,因此我感受过民间故事的好。但民间故事历经不同时代后,现代人还要不要看,会不会觉得没意思,我也不十分清楚。于是,怀着这种既自信又缺乏自信的矛盾心理,我开始了将民间故事改编为民间童话的尝试。

这是一个很寂寞的准备过程,真正从出版的书中得到接受的反馈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记得给90后的大学生讲做民间童话的想法时,我心情特别忐忑,担心他们不喜欢,不喜欢就会从情绪上不接受这个作业,后边真正开始后就不会顺利于是我就张牙舞爪地给学生讲民间故事,当时特别希望从他们的反馈中得到一点自信。

喜欢的童话,长什么样

在我看来,所有的孩子接受一个好故事或一个好童话的理由都是一样的。孩子们不会因为王子、公主是外国人就看不懂,这些经典的童话有相通的地方:人物设定、整个故事结构,以及特别单纯的表达,特别孩子气的逻辑,这些都是被孩子喜欢的因素。国外的一些好的童话,都是文人在改编时保留了那点孩子气和无厘头,这是最重要的。

相对来说,做原创容易,做搜集、整理、改编难。民间口头文学是以流水账的形式记载,因此它没有童话故事的跌宕起伏。特别是在把民间故事改编成童话之后,需要考虑山山水水自然里的人和动物,动物与动物,天和人之间的种种关系,并逐渐把创作者的人文情怀添加进去。最终它会有一个民间口头文学的面貌,但具备了世界童话的结构和情怀,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童话。

中国也有吸引人的童话故事

我和中国的大多数孩子一样也是看世界上最好的童话长大的,所以寻找中国真正的童话一定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不管收集来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少数民族,有没有出现农村的场景,寻找中国的童话是一直要做下去的。在搜集、整理改编这些民间故事时,我发现了各种有趣的小故事,这可以让我慢慢地做,慢慢去寻找。最终建立中国的童话故事王国。

延伸阅读

儿子是个好听众

也许是因为我们亲子共读关系很早建立的原因,当我把这套书拿回家时,他自己揪过一本,说:讲!一开始我觉得他不可能听下去,因为画面有些发暗,故事长,字又多。讲一半,我发现我的眼睛看字,他的眼睛看画。他用那么长时间听我讲这段字的时候,眼睛在找对应画面的细节,特别仔细地看。有时候我翻页了,他还要再翻回来,因为他有自己的发现,大概是图的连贯和视觉逻辑吧。就这样,他非常安静地听完了一整本,并且又随手揪出另一本,讲!当时我非常吃惊,因为一本书正常讲下来需要20分钟,而他当时只有2岁多一点。

◎受访者/ 杨忠、田宇、向华

采写/ 嘉木

编辑/ 徐蓉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