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分娩」是个常被提起的生产方式,但大众对于水中分娩的了解仍然有限,甚至带有许多疑虑:什么是水中分娩?有何好处?会不会着凉?有感染的风险吗?本篇邀请资深助产师,带领妈咪了解何谓水中分娩。
水中分娩的定义
水中生产的定义即在水中进行分娩,属于自然生产方式之一,而自然生产则包括:一般的产台生产、水中生产等。国外已经有非常多年的水中分娩经验,国内则是近几年才逐渐拓展,医师表示,「分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要相信几乎每位妇女都有完成分娩的天赋本能,不需要太多的医疗介入,不同形式的自然分娩,区别只在于生产地点。国外有产妇选择在海边、溪边生产,这也属于水中分娩的一个方式,但从医疗角度来看,在溪边、海边等地属于开放空间,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例如海浪退涨潮等,较无安全感。而动物的本能就是在隐密或安全的地点孕育下一代,人类则有许多选择,因此,孕妈咪在怀孕期间就必须思考要以何种方式生产。而这方面须经由医师判定,是否有医疗上的理由必须进行剖腹产,但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妈咪都能够顺利自然生产。
温柔出生‧回到熟悉的怀抱
在子宫颈开全后的第二产程用力方式,会因妈妈们个别感受而不同,在进行水中分娩时,前期会鼓励妈妈尽量用力,至后期则会让产妇适度控制力道,以「呼气、哈气」的方式来取代憋气,避免猛然用力使胎头太快出来,而造成会阴部撕裂伤。宝宝由温暖的产道滑入温水中出生,水池类似充满温暖羊水的子宫环境,此时仍透过脐带进行胎血循环,尚未进行自主呼吸,且在宝宝出生后会以温柔缓慢的方式,由爸爸将宝宝抱入妈妈的怀抱,并不会有溺水、呛水的风险。一般产台出生的宝宝,出生时最先接触的便是强烈的灯光、冰冷的空气,以及机器的嘈杂声,所有在子宫内熟悉的因素都不存在。水中分娩即希望宝宝在出生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周遭环境的差异性,让他在适应的转变期不要受到太大的冲击。
医师说明,生产的水池创造类似羊水、子宫的环境,与人体体温相近的水温、调暗的待产环境等,即使宝宝离开子宫,也与原本的环境差异性不大。而宝宝在离开水中,会立刻回到妈妈的怀抱,妈妈的声音、心跳及体温,都是他非常熟悉的因素。由于宝宝没有受到太大的环境转变与刺激,相较一般产台生产的宝宝会比较平静祥和。医师认为,生产应该是优雅的,并非充满尖叫、痛苦,这也是水中生产的价值。由于宝宝没有受到那么多冲击,所以心跳、血压较为稳定,也比较不容易出现焦虑、不安全感,在人格、情绪方面也比较安定。
温水浸泡‧启动生理减痛
自然分娩会引发规则性的子宫收缩,称为子宫收缩痛(labor pain),这些不适症状可以用药物性(例如:无痛分娩)或非药物性的方法缓解,目前的非药物性减痛方法包括待产姿位、按摩、呼吸、骨盆摇摆、淋浴、冥想、芳疗、音乐等,而水中分娩时的温水浸泡也是。医师解释,温水可以使身体、精神放松,降低耗氧量,进而帮助子宫更有效率地收缩,促进催产素分泌,加速产程进展。而催产素除了会促进宫缩,同时也会带动脑内啡的分泌,使生理自然的减痛。
妈妈在水里时,可以感受到宫缩更有力量,但是不会觉得越来越疼痛,对于宫缩的疼痛忍受度就会升高,让宫缩更有效率便能缩短产程。而入水池并没有特定的时机点,当妈咪感到疼痛,想要以温水减缓时便可以入水。然而,疼痛感也是很主观的,每个人对于痛的感受程度不同,也很有差异性,不能用同个标准套在每个人身上,要依据当事者的感受为主。而陪产过程中也会多鼓励妈妈,尽量协助她放松,并提供充足的正向能量。
夫妻合力‧凝聚家庭向心力
在陪产过程中,医师鼓励爸爸与太太一起入水池,亲密接触可以让产妇对于疼痛的感受降低,提高忍受度。另一半的支持,对于妈妈而言非常重要,即使只是在水池旁边,当宫缩疼痛时给予妈妈安抚、拥抱,都能发挥很大的价值。同时,爸爸也会非常有参与感,能够亲眼看到孩子出生的过程,并且亲手把宝宝抱起来,可以让爸爸感受到这是夫妻合力生下孩子,以行动带动心理层面,有助于凝聚家庭向心力、夫妻感情,以及父亲的角色转换。医师认为,生产并不应该是苦难,而是充满正向与期待,宫缩的不舒服和生病的苦痛是不一样的,即使会感到宫缩不适,妈妈仍然期待将和宝宝见面。
进行水中分娩时,需减少人员的进出,避免外在的干扰,包括明亮灯光,维持幽暗安宁与隐密的舒适待产环境,会让妈妈专注在呼吸、宫缩、身体反应及情绪的放松,产程后期会需要妈妈配合自主用力。如果自发性用力正确,就会持续引导妈妈,可同时进行会阴按摩,增加会阴的延展性,减少撕裂伤的机率,但如果观察到妈妈已经脸红脖子粗,就可能是用力的方式不适合。而医师表示,没有一种特定的用力方式是全然正确的,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用力方式,可依据临床经验,以及妈妈骨盆结构等建议适合她的方式,并且多尝试。当宝宝的胎头下降不如预期顺利,或产程遇上瓶颈时,可以尝试各种姿势,不论蹲着、躺者、趴着、站着都可以,直到妈妈领会。只要是正确用力,可以降低疼痛感,并加快生产的速度,都可以尝试。
储备体力‧迎接后续产程
医师分享,曾经遇过孩子的胎头较大,但妈妈骨盆出口较小,且产程中一直没有正确地用力,可能也因为没有休息、进食,使得力气也很小。她鼓励妈妈,在子宫颈开4公分前,可尽量多休息,如果宫缩非常规律,例如3分钟一次、5分钟一次,就可以试着活动一下。若妈咪能进食,可规律地少量多餐,以储备战力面对后续生产。在陪产时会鼓励妈妈可选择摄取一些果汁、甜食等,不需花费很多力气咀嚼即可获得许多热量、糖分,维持第二产程的体力。有些妈妈在待产时可能会出现呕吐,此时就让她漱口,再吃一点点东西,如巧克力等,但要避免喝太多水,以免反胃呕吐。
水中分娩时也会将灯光调暗,因为光线对于妈妈和宝宝而言都是一种刺激,尤其是直射灯光。医师说明,人在不舒服的状态下,会认为光线刺激是一种负担,越亮就越刺眼,疼痛感也越明显。将灯光调暗后会有隐私感、安全感,感觉更放松,宝宝刚出生时也很畏光。只有在宝宝将出生时,会将灯光稍稍调亮,以免光线太暗而无法评估宝宝的呼吸状态。
生产一定要灌肠吗?
除非妈妈特别要求,否则并不会进行灌肠。原本灌肠的需求是为了避免造成宝宝及妈妈伤口感染。但很多实证研究显示,两者的感染机率是一样的,不需要多此一举。且子宫收缩时再加上拉肚子的痛,会使妈妈非常不舒服,既然不影响感染率,就不需要灌肠。医师强调,即使分娩时解出粪便也没关系,马上就会捞掉,而且这是正常的生理功能,不应有心理负担,既然不会因此产生感染问题,妈妈就能放心地用力。
事前咨询‧发挥水中分娩价值
医师认为,生产是需要准备的,孕妈咪在咨询过水中分娩与照护过程后,必须查询相关资料、与家人讨论,全盘了解之后,才能有效发挥水中分娩的价值。若妈妈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这样是否适合自己,感受就不会很深刻。如果孕妈咪对于生产感到担心、害怕,产前也有很多负向的思考,例如:生产很痛等,并且陷入很紧张的情绪,即使轻轻触碰,也会无限扩大痛苦的感受,并且对水中分娩感到失望。如果非常紧张且害怕生产疼痛,建议直接施打无痛分娩,若想要在产程中自我控制,不要有太多医疗介入,就可以选择温柔生产、水中生产等,必须有心理准备且能接受,就能在宫缩时进行呼吸放松,接受专业人员的引导,较能获得正向满意的生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