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19801990年的婴儿潮一代将开始大规模生儿育女,建国后第四次婴儿潮正滚滚而来。据估计,每年的新生儿将继续超过2000万,04岁的婴幼儿将从2009年的7300万增长到2015年的9100万,2010年04岁婴儿的消费规模已突破1.17万亿元,2015年将达到1.67万亿元。这就是拥有近1亿潜在消费者的巨大的中国婴童市场。而婴童产业的毛利率更是令人惊叹:进口奶粉100%以上,婴儿游泳100%,教育50%,儿童玩具50%,洗护用品40%,幼儿园30%,服装30%。做一个简单而极端的想象:每个人一年消费一次,一次价格只按50元计,收入就可达到40多亿元,按最低30%的毛利率,每年的利润将超过10亿。这个算法一直流行在众多拟进入婴童市场的热血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上,在市场空间那页PPT上的假设都大得惊人。
事实呢?巨大的市场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少有人能把它真正转变为现实的收入。众多跨国公司眼热这个市场,但即便是强势国际品牌,也不乏奋战多年业绩平平甚至铩羽而归者。进入婴童市场的本土品牌更是数不胜数,每天都有潮水般蜂拥而入者,只是这些数不清的本土品牌在国内婴童市场竟然占不到30%。对于没能在国内婴童市场站住脚的牺牲者来说,无论是9000万,还是1.67万亿,都只是个潜在的数字幻象。
而幻象背后的现实是:本土品牌未来发展的制约不在于市场的需求,而在于供求关系。而供求方面最大的制约是国内婴童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安全问题频出,而安全问题的背后是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诚信存在信任危机。正是本土品牌的自作孽,把众多消费者逼向了国外品牌。这一点,只要稍微站得远点,换个角度,就能看得非常清楚。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只是一边幻想一边哀叹,就只能被淘汰。
正如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所说,婴童产业要尽快树立产业的内部价值体制,除了要有好的装备、好的技巧、好的治理外,还要有端正的经营念头。因为,婴童产业归根结底是一个良心产业,忘了本,全部行业也就失去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