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自己穿鞋,我要自己吃饭,我要自己洗澡宝宝越来越能干了,家长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免不了担心。
2~3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我的意识在孩子的思维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凡事都自己来做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但是,因为孩子能力有限,很多事情不能自已完成,甚至会给成人增加麻烦。
为何都要自己来?
我是动手小超人
2~3岁的孩子,动手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独立意识加强。这一时期,孩子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探索意识也随之逐渐增强,因此,行为上会变得非常积极,什么事都要亲自动手试过才放心,俨然就是一个动手小超人。
把做事当游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玩具和游戏。探索能力的发展,更让他们体会到了自己动手、抢着动手的乐趣。对他们而言,做事情的过程更像是进行一项有趣的游戏,他们往往不会在意事情是否完成,而是享受这个做的过程,一旦兴趣消失,或难以完成,就会产生放弃或者破坏的情绪。
越阻止越要做
2~3岁正处于孩子一生中的第一反抗期。不,我偏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家庭中。处于这一特殊时期,孩子的好奇心变得越来越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家长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和家长唱反调的现象,让家长头疼不已。
我能做什么?
家庭分工制
孩子开始喜欢积极主动做事,是一件很让人欣喜的事情。但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完成,哪些事情暂时还不能做。因此,家长不妨在家庭中设置简单的家庭分工制,给我们的小超人一个施展的空间,放手让他们试一试,比如,自己穿鞋子、每天给花盆浇半杯水、帮忙拿勺子等。同时,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要自己完成,遇到困难可以互相帮助。这也是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最好时机。
初步建立规则意识
当孩子把做事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时,家长不妨利用孩子的兴趣点,让他动手试一试,同时,提出要求,建立规则。让孩子明白,做事不是游戏,要有始有终按照规则完成。家长也不妨请孩子来做自己的小助手,变兴趣为动力。对于孩子不能完成的事情,家长在通过规则来让孩子知难而退时,切记不要损害孩子的自信心,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派给孩子一个他能胜任的小任务。
平等对话,互相理解
针对孩子越是阻止越叛逆的心理,不要责备孩子,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要这样或不许那样。对于无伤害性的自主活动,尽量不要强加干涉,给孩子尝试和选择的余地。而对于必须禁止的行为,可以采用设立规则的方式,来加以约束和制止。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相处,既不挫伤孩子的自主兴趣,也可以加强亲子感情。
◎文/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