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个性并不是什么都听孩子的,而是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为他找到更合适的方式并且有所坚持。
我小时候
我从小就不像个下棋的人,别说安静,连文静都谈不上。我坐不住,比较好动,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都特别好。5岁多的时候,有位教武术的老先生一下子看中了我,要收我为徒,说我是练武术的好苗子。我的教练那会儿也常常说我:“你不应该来下围棋,你应该去踢足球。”所以,后来一听有人说下棋的孩子应该比较安静之类的话,我就会反驳。其实,适不适合下棋,关键要看孩子能不能学进去。他如果喜欢,对下棋有兴趣,那么慢慢地,或者说他对一些基本技能练习熟练了之后,就能很自然地去思考,那么也就能更专注一些。
那个时候不能说我在下棋上有什么天赋,但是我的教练,也是我的启蒙老师认为我很聪明,反应快,吸收能力也强,是属于在下棋上很有感觉的孩子。教练和我父亲认识,他们对我在下棋这条路上能走多远有所沟通和评估。所以,当我有一阵真的不想再学棋的时候,父亲是非常坚持的,甚至用一根小棍儿把我打回了体校。不过,后来每当我想到这段经历的时候,都会很感激我的父亲。其实在某些时候,发展个性并不是指完全听孩子的,父母需要掌握好一个度——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可以放弃。我想如果我是一个对下棋完全没感觉,甚至那时是一种很痛苦的状态的话,他也不会这么强迫我。这可能是做父母必须要有的一种观察力和判断力,是一种很大的智慧。
个性育儿主张
每种个性都有利弊
我觉得各种性格都各有利弊。比如很多人觉得外向、好动好,但我却由于这样的性格差点没进成北京队。当时北京队在选拔队员之前有个集训,其实就是一个观察小队员们的表现的过程。可是我太外向、太好动了,当人家都在闷头琢磨怎么把棋下得更好的时候,我却在外面踢毽子、跳绳,玩得不亦乐乎。所以棋院的领导不是很看好我,觉得我不够用功,基本决定不要我了!但是,此时我外向的性格又发挥了魔力——由于我外向、爱说话,容易与人沟通、交往,所以我的启蒙教练和北京队的教练都特别喜欢我。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拼命去和棋院的领导争取,帮我说好话,非常坚持。结果,在北京队原来只打算录取一个孩子,而且是对方的比赛成绩比我好、比我用功的情况下,把我俩都招了进去。
别忘记兴趣学习的初衷
在我们那个年代,学棋也好或者其他的训练也好,都是为了往专业道路上走。而现在孩子们的兴趣学习,初衷已经改变了。我们更多地是希望孩子能多接触一些,让兴趣成为伙伴,陪伴终生。比如下棋,学会了就不会忘。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兴趣学习里的更深内涵。比如围棋学习中的礼仪,让孩子懂得怎样尊重别人、尊重对手;怎样在赢时学会谦虚,在输时抵抗挫折。如果能牢记这样的初衷,我们就不会让本来是发展孩子个性的兴趣学习,变成枯燥的技能训练;就能在尊重孩子不同个性的前提下,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