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易在雨季和洪水过后流行,多见于秋冬季(10-11月)。在环境与水源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全年都有散发病例。戊型肝炎发病年龄大多为15-49岁,儿童发病率较低,孕妇发病率高。一般病人中病死率为2.7-4.0%,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则高达10-39%。
感染戊肝病毒后,经过潜伏期,可表现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两者之比约为13:1,因此极大多数为无黄疸型,也有发展成为重症肝炎。在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化验转氨酶上升时,不论是否出现黄疸,均要及时检测甲肝和戊肝抗体,以明确病原的诊断。
【临床表现】
根据国内3次戊型肝炎流行调查其潜伏期为15~75日平均36日成人感染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为亚临床型。
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一般为亚临床型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
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10%~39%)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
应根据临床特点、肝功能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排除HAV、HBV、HCV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损害。
【易感染人群及危害】
凡是未感染过HEV的人均易感,因而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戊肝临床型与亚临床型之比为1:1,临床型戊肝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多见于成年人;亚临床型感染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多发生于儿童。
戊肝病死率在各型肝炎中最高,孕妇感染HEV后,病情教为严重,尤其是处于怀孕后期的孕妇,病死率高达20%以上,并且早产、流产和死胎发生率高。慢性肝炎基础上伴发的戊肝容易导致重症肝炎乃至死亡。老年患者及重症患者可合并腹水、原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检查确诊】
1、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抗-HEV IgM为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标是用重组或人工合成多肽作抗原国内应用本法检测111例急性戊型肝炎抗HEV阳性率为86.5%检测32例恢复期患者抗-HEV阳性率6.3%提示抗-HEV持续时间较短病后5~6月63%转阴。
2、蛋白吸印试验(Western BlotWB):此法较ELISA法灵敏和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3、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s Chain Reaction,PCR):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和粪便中HEV-RNA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实验室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4、免疫电镜技术(IEM)和免疫荧光法(IF):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粪便胆汁和肝组织中HEV颗粒和HEV抗原(HEAg)但此两种方法均需特殊设备和技术且HEV在肝组织胆汁和粪便中存在时间较短阳性率较低不宜作为常规检查。
【治疗措施】
1、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2、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3、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4、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康复。
【日常护理】
1、加强水源管理,严防水源及食品被粪便污染,改善供水条件,保证安全用水。
2、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戊肝病毒遗传因子的纯正株培养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加强本病疫苗的研制工作,trpE-C2是目前较有希望的候选基因工程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