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看到受娇惯孩子的表现后,总是说我没有娇惯孩子,我只是想对孩子好一点,这应该不算娇惯吧!实际上,家长这些自认为正常的行为都是娇惯。
家长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关注,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等,唯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1 给孩子特殊待遇
涵涵6岁了,长得聪明可爱,非常招人喜欢,他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在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爸爸妈妈都给他吃。涵涵很是挑食,在家里只要妈妈做的饭菜不合他的口味,他就不吃,妈妈每次都会给涵涵单独做一份。
有一次,爸爸从北京出差回来,带回来了好吃的北京烤鸭。妈妈把鸭子切好后,盛到了盘子里,喊大家来品尝,涵涵第一个跑了出来。妈妈笑着对他说:“这可是北京有名的烤鸭,很好吃哦!”涵涵看着桌子上的鸭肉,突然用两只胳膊盖住了盘子,大声说:“不许你们吃!”
初中时,涵涵在外地读寄宿学校,因此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弥补性的给涵涵买很多好吃的、好喝的。涵涵爱吃鸡,所以每次妈妈都会买一只鸡做给涵涵吃。并且每次吃饭时,妈妈都会把鸡腿、鸡胸肉等一些鸡身上的好肉夹给涵涵,而妈妈只吃一些鸡头,鸡爪子……
如今涵涵都已经14岁了,可是却不太懂得孝敬父母,就拿平常放假回家来说,涵涵从来都不知道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东西也一样,从来不知道让人。
因为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4+2+1”式的,即六个大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一般孩子的地位可能就会高人一等,处处会享受到特殊的待遇,比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比如过生日,一定得买大蛋糕,送好礼物,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生日可以不过。
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父母分享,父母在感动之余却经常会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会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一旦孩子习惯了这样高人一等的待遇后,他就会自感特殊,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所以,一定不能给孩子搞特殊待遇,不能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情都由着孩子,以免孩子养成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父母一定要学会做理性的人,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是不能“感情用事”的。
菲菲的父母长年在外,菲菲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是个大家族,七大姑八大姨都住在近旁,整个家族就他这么个小孙孙、小宝贝,加之菲菲平时说话嘴甜,比较讨人喜欢,大家都特别宠他、爱他。只要小宝贝一声吩咐,无不照办。
因此,即使爷爷奶奶不给他钱,他也不愁没钱花。加之每次父母回来,总要好好补偿自己没在家的歉疚,一番温情,基本上通过带他吃吃喝喝和买东西来表达。
班里小朋友还不知道阿迪达斯、耐克,他早已开始直奔小康了:阿迪达斯、耐克、巴布豆……应有尽有。服饰高档,文具也不逊色,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好玩的好用的,新出炉的文具他那儿都有,平时口袋里也总带着零花钱。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家庭给予孩子太多的特殊待遇,那么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更不会知道自己对家庭还有义务,并且会对别人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只对对自己有利的事负责,而对其他事根本不去关心。
为了防止孩子形成自私的性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营造一定的“公平”环境,应当把孩子视为家庭的普通一员,家里的一切都是大家享用的,即使只有一个苹果,也不要让他独吃,最好大家分着吃。父母还要教育孩子,既要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和其他成员是平等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平时,要教育孩子照顾老人、病人,鼓励孩子“克己利人”,“爱人为乐”。
2 过分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
小辉是家里的第三代单传,家长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从小学到初中,从收拾书包到洗袜子,所有的生活细节都由长辈包办,这使他不仅失去了锻炼的空间,也让他对独立做事失去了自信。
另外,小辉家人对小辉的保护也是无微不至。例如,小辉小时候与伙伴玩耍,总有家人在一旁陪伴,只要小辉与伙伴有一点点冲突,家长就会把他拉开。
上学后,无论是学习、值日还是文体活动,小辉不仅总比同学们慢半拍,还经常闹笑话。同学拿他开玩笑,他总是把头一缩,不懂得表达不满。这样一来,同学们渐渐忽略了他的感受,对别的同学不敢说的话、做的事,到了小辉的身上就变得无所顾忌了,甚至有个别同学拿他出气。如果带“伤”回家,家长必有一人领着小辉来校“找”老师。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辉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内向,一度患上了自闭症。
很多孩子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充满“溺爱”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人与他意见相左,所有的人都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家人时刻看着他,关照他,陪伴他,议论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嬉笑逗引没完。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这样的孩子常常自认为自己是中心,久而久之,他会变得十分娇气,骄傲自满,没有礼貌,很不听话,一天到晚不得安静,“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也闹得没法谈话。
另外,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出危险,天天在他耳边大惊小怪地说“别动这个”,“别乱跑”,“不准……”。大部分家长的爱好之一是对孩子使用这样的一些命令语、祈使句,而且经常不给出任何理由。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对未知事物充满畏惧,因而缺乏探索精神。
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诉说自己的成长烦恼。
那天,我们全家一起去逛公园,我可高兴了,这是我盼望了很久的事情。一进公园,我就拉着爸爸、妈妈去看老虎,到了老虎山,妈妈一把拉住我,神态紧张地对我说:“老虎有什么可看的?你看那么多人,万一被挤下去就不得了了!”
我想反驳,可又一想,一说出来,妈妈一定又要给我讲一大堆道理,多烦人啊!于是,我只好跟着妈妈走了。路过假山,我刚想往上爬,就被爸爸拦住了,他皱着眉头,带着央求的口吻对我说:“哎呀:我的小祖宗,快下来呀!”
然后,又摸看石头,温和地说:“你看石头多硬啊,万一摔下来,还怎么去上学?”说着,他就小心翼翼地把我抱下来。我想:我这么大了,还用抱?假山这么矮,怎么摔下来呢?结果,那天游公园,我只在爸爸、妈妈认为不危险的一些地方玩了一会儿,扫兴极了。
没办法,爸爸、妈妈就是不相信我的能力,在家里,想干点什么都不行。所以,我现在什么都不干,就等着他们实行“三包”。
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成长中的障碍,是对成长中的孩子的莫大伤害。有些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到学校代替孩子扫除,怕孩子自己吃饭弄脏衣服,就一口一口地喂孩子,这就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性格。
这种性格在家里可能并不会显出太大的危害,可一旦孩子走上社会,一切就都显得不一样了。在社会上,没有人会顺着孩子的意愿行事,孩子就会处处碰壁。
所以,家长不应过分注意孩子,有时只可以偷偷关照他,注意他。客人来了,不宜对孩子过分热情,不要把孩子当中心话题。在客人来之前,家长要教育孩子:客人来了必须有礼貌,不要吵闹,专心做自己的事。
3 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
金女士的儿子小华从小是个宠儿。无论是在爷爷奶奶家还是在姥姥姥爷家,他都是第三代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还没出生时,他就受到所有人的关注。
出生后,玩具、零食、漂亮衣服,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刚开始时,甚至是全家人比着给他买东西,今天这个亲戚下班带回一个好玩的,明天又有人带好吃的来。
金女士和丈夫也是尽自己所能给他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她说:“我们是从物质短缺时期过来的,不想让孩子受什么委屈。看到别的小孩有,而他没有,我们心里就难受。”
金女士记得,刚上小学时,有一次班里评小红花,奖励是一支铅笔,小华因为有一次忘带作业没有得到,哭着回家。金女士看到孩子哭的伤心,竟然立刻出去买来10支铅笔。
慢慢的,父母也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想要什么东西不用费劲就能得到,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不利。他们想过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可根本行不通。
现如今,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庞大,几个人整天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对于“双独夫妻”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孩子在大人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对于孩子的要求,大人们更是倾尽一切,不遗余力,吃穿玩用,要什么给什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在他们看来,孩子的要求又不高,可以全部满足。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发出了误导的信号,即让孩子感觉父母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