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竟要从“林永健硬把眼泪说是汗”谈起

育儿
阅微儿童心理
2015年11月14日 01:49

《爸爸去哪3》已然收官,各位萌娃的可爱呈现,给我们带来许多欢声笑语;各位老爸的真情流露也展现出一幕幕的感人瞬间。

在笔者眼中,林永健是变化最大的父亲之一:他一路反思、改变,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父亲的强硬,转变出更多温情的一面。节目后几期这对父子为我们带来了太多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

可是,节目开始几期,林永健每每流泪,他却为何硬是把泪水说成是汗?

这应该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1970年出生于山东省,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强调长幼尊卑,林永健曾公开表示,父亲就是自己的偶像。节目开始几期,林永健对大竣的严厉,应该就是儿时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无暇顾及到自己真实的感受。加之林永健后来又有三年的野战兵经验,更是信奉“男儿有泪不轻弹”,会把男人流泪当成软弱无能的表现!

为什么家长习惯压抑孩子感受

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感受,可是由于祖国历经沧桑,我们的祖辈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的父辈的成长又赶上文革动乱,成长环境造就他们对感受的认知是很有限的。即便有了感受有时候为了自我保护不得不屏蔽掉。

现如今,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自觉的就压抑孩子的感受。

每次带孩子去社区医院打疫苗,总有孩子嚎啕大哭。过程是这样的:护士阿姨开始注射,孩子刚感受到疼的时候,开始只是轻声哭一两声。家长马上说“不疼,不疼,别哭,宝宝最勇敢了。”听了家长这样的反复劝说,孩子才开始嚎啕大哭。

其实孩子最后的大哭已然不是因为疼而哭。而是明明自己疼了,家长偏偏说不疼,孩子不自觉的证明给家长自己的疼,这嚎哭中同时也夹杂着不被理解的愤怒和强被要求的委屈。
人是活在感受里的

心理专家丛中老师课上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严重抑郁的病人坐在诊室里对丛他说:大夫,我感觉我死了。

丛老师说:“你摸摸自己的脉搏,摸摸自己的心跳。如果有脉搏,有心跳,你就还活着。”

病人摸摸脉搏和心跳,说:“我知道我还活着,但是我感觉我已经死了。”

我们现在很多的痛苦,恰恰源于,误以为强大的理智可以说服真实的情感。其实:人是活在感受里的,在真实的感受面前,再强大的理智都说服不了活生生的体验。

感受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很多人对自己都是时常压抑感受的,因为对感受有好坏之分。比如期待生活里多些:喜悦、满足、舒适、幸福的感受;尽量避免:失望、痛苦、郁闷和失落的负面情绪。

《道德经》第二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没有悲伤的对比,怎能体现出快乐的惬意?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一张只有正面,没有背面的纸一样。伤痛与快乐,悲伤与欣喜,都是交替出现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只有好的感受,没有负面情绪产生。

总是被否定感受的人,常不知所措。

我有一个心理学课程里结识的朋友,她的一个重要成长课题是,关键时刻总难相信自己。原因有很多,但是重要的一个长期体验是:小时候每一次洗澡,她都感觉水烫,可是妈妈每次都特别坚定的说:“不烫、不烫”。

类似的事情整天充斥在自己的生活里,她不知道是自己的感受对,还是妈妈说的话对。

孩子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家长出于好意的安慰也好,为了图自己的省事哄骗也罢,长此以往,孩子的世界里时常有两种声音:一个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一个是你植入的虚假信息。

谎话说就了会被当真,家长不负责的话语,违背真实感受的规劝,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敢相信自己,重要抉择时,不知所措。

陪着孩子面对她的感受

回到开始说的林永健父子:随着林永健的不断反思、成长,他不再像过往一样,用“我是你爹”的家长制方式对待孩子,而是越来越能帮助孩子面对真实的感受。

在《清宫穿越》那一期,林永健父子因为扮演乞丐不得进入宫门,被拒之门外的时候,大竣的眼泪下来了,但是孩子那个时候不想说话。

林永健却说出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你不能跟小朋友一块玩了,是不是心里难受?”

即便这一期,其他小朋友穿的雍容华贵在宫内,他们父子被拒之门外;而讨过程无论表演还是背诗依然被拒;大竣其实心里充满了委屈。

但是,正因为爸爸能够很好的理解共情孩子的感受,大竣最后说:跟爸爸在一起,我干什么都开心呀。什么时候都要和爸爸在一起,演乞丐,演皇后都要和爸爸在一起。

沟通的前提,是共情对方的感受

很多家长来信对我说:“跟孩子说话,怎么说都不听。”其实这样的家长大多用的不是威胁训斥,就是讲道理的方式,未曾共情过孩子的感受。

一个孩子,只有感受层面被父母理解了,才愿意听父母下面说的话。
因此,很多时候,家长的话孩子不听,原因是家长根本就没有共情过孩子的感受。

亲子沟通,从共情感受开始;

共情感受,从面对感受做起!

(作者:鲍阅,首发平台:心理壹点零,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