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怒症”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育儿
嗨宝宝
2015年11月15日 16:12

“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前一段在网上被大量关注、转载,从对打人男子的谴责,到女司机家属的发声;从到行车记录仪对真实情况的还原,到一边倒对女司机的谴责,再到女司机家属聘请律师维权,可谓一波三折。

由于事件的持续发酵,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行车道德问题的关注,大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好不热闹。至于孰是孰非,法律自会有定论,妞妞家不想参与讨论,倒是想从儿童教育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为什么要教育孩子遵守规则

被打女司机“喊冤”,但不管别车是否故意,事实是多次违章变更车道,如果车道边有警车或是悬崖,她不会也不敢违章,说明不是不懂法。打人男子戾气太重,无法控制情绪,从他被抓的懊悔可以看出,打人犯法心知肚明。

那么,为什么知法犯法?说明他们缺乏对法的敬畏,缺乏对法的坚守,长期地放纵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能自律、有教养,是因为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方式。这种自律和教养体现的是自我对规则的内心认同和长期坚守,它不会自然产生,是长期教育包括自我教育的结果。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有教养的人,而不希望他长大变成那样的“打人者”和“被打者”。那么,就应该从小教育他懂得规则、敬畏规则、遵守规则,把对规则的遵守“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比如,过马路不能闯红灯,要走斑马线;与小朋友玩,不能抢玩具,更不能打人;与别人相处要懂文明讲礼貌,不能乱发脾气,等等。虽然这些对于小孩子来讲,还上升不到法的高度,但却是道德内化的过程,是儿童成长过程的必修课。

如果因为溺爱而放纵对孩子行为的约束和道德的修养,就会因教育的缺失,使其对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方式产生迷茫和摇摆,并可能导致未来“知法犯法”行为的发生。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明辨是非

“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所引发的种种争论,让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因为其中夹杂了太多的行为与道德问题。如果没有行车记录仪对事件的真实再现,恐怕这种争论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而毫无结果。成人的世界太过复杂,许多问题可能连我们都很难明辨是非。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又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呢?其实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就如同“被打”事件,违规变道是一件事,斗气别车是一件事,下车打人又是一件事,每件事都有法规准则和道德规范,每件事也都有主要责任人和次要责任人,如果都搅在一起评判自然争论不止。

因此,教育孩子明辨是非,首先我们要把握每件事的是非标准,学会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用成人混乱、复杂而带情绪化的思维去要求孩子。

比如,孩子故意挑衅他人或欺侮其他儿童,他可能并不能预计到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父母一面反对这种行为,却不及时给予制止和必要的惩罚;一面又暗自庆幸自己的孩子是欺负他人,而不是被欺负,这种矛盾的心理只会纵容孩子的行为,让它一次又一次发生。

结果当这种行为频繁发生,最终导致被欺侮儿童受伤甚至大人间的冲突,这时再反过来责备和打骂孩子,常常会使他迷茫和混乱,甚至产生人格上的扭曲。

引导孩子学会明辨是非,不单纯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保持教养的连贯和一致性,用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和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他就会从这种强化中自然而然学会辨别。

父母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打人男子已经被刑拘,即将接受法律的审判。打人者冲动的行为,不仅使自己身陷囹圄,而且在孩子面前做出了错误的行为,对孩子弱小的心灵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他没有在孩子面前做出好的表率,也没有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

被打女司机及家属,只承认无意变道,但对多次斗气别车和挑衅的行为并未承认,对于自己不道德的驾驶行为也没有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很难想象以受害者的姿态是否真能从这件事上吸取足够的教训。我们也不禁要问,被打女司机的斗气别车和不敢于承认错误行为,是否其父母也同样存在教养的责任。虽然,受害者理应被同情,但谴责别人更要反思自己。

比如,一个小孩子从商店偷了糖果,父亲没有批评他、打他或骂他是个坏孩子;相反,父亲向他解释了商店老板会因为他犯的错误而受到伤害,并询问他商店老板的感受,然后带他回商店归还糖果。相信大家对这样的教养方式都会持认同态度。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家庭作为外显行为准则的榜样、来源和强化物十分重要。具有亲社会(利他主义是亲社会行为的核心,即为了使他人利益的自愿行为)倾向儿童的父母通常也是亲社会的。他们将亲社会行为列为榜样,引导儿童观看那些描述合作、共享、同理心以及鼓励同情、慷慨、助人的故事、电影和电视节目。

这正应了中国那种古话: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出生后就如同一张白纸,父母是最先在这张白纸上做画的。因此,教育孩子不单纯是学校或社会的责任,更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父母们不想自己孩子变成事件中的两位主角,那就要从自己的言行做起,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向正确方向成长。

“嗨宝宝”订阅号(号:hiangel_cn)专注原创育儿问题学习分享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