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活环境中的成人大都是热爱孩子的人,孩子也热爱他们。相互的爱会使孩子注意成人的语气、动作、爱好、气质、性格等等,将其吸收,并与自己的特质一起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内涵。
冬子被妈妈和以前的老师认为有多动症,原因是他经常推搡其他小朋友、破坏集体活动,所以常被老师罚站或单独关在屋里。为此冬子不愿意上幼儿园,一到幼儿园就大哭不止。如果强行送去,他就会整天呆坐在某个拐角。
冬子来到孩子之家后,由于环境宽松,被压抑下来的行为便如脱缰野马一样被释放出来了,具体表现为:去抢所有能抢到的东西,去捅所有人的肚子;抢了就跑,捅了就跑。班里经常出现你哭我喊混乱不堪的情况,老师为此非常头痛。
孩子之家的老师去冬子家了解所有家人对待冬子的情况,发现家庭成员中没有任何人具有这样的行为特征,那么冬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老师很困惑。
直到有一天,冬子妈妈来找老师,说想起一件事——冬子一岁多时,小区院内有位老爷爷特别喜欢他,只要他在院子里玩,爷爷就过来逗,不是抢了他手中的东西就跑,就是捅了他的肚子就跑。
据妈妈回忆,冬子其实非常害怕那位爷爷,只要一见到他,就赶紧往妈妈怀里钻。让妈妈不明白的是,既然冬子这样不喜欢那位爷爷,为什么还能吸收他的行为?
老师告诉她:原因有二,一是爷爷出现的频率非常多;二是爷爷的行为引起了冬子的注意。频率和注意,是吸收的两个条件。
孩子的吸收是一种天然的本能。他能够迅速地、不加分辨地吸收环境中的所有因素,并将其融合,形成自己的人格状态。
说明:摘自《懂得,是最好的爱》,内容使用得到长江文艺出版社许可。图片来自网络。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家庭书房致力于推荐优秀绘本,关注个人成长、婚姻、家庭、亲子。欢迎订阅。
公众号:jiatingshufang2015
新浪微博:@家庭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