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位诗人、作家曾说过:“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就像一道美味佳肴化为一根无形的绳索,很好的帮我套住了那一颗颗浮荡不安的心。青春的叛逆,其实是”思想的水痘“,每个孩子的一声,一定会发作一次。“现在很多的家长都认识到,这个阶段孩子的特殊,所以都会体会。对于此时嘚瑟孩子,指责、打骂自然是要不得,但是家长简单的表扬,却往往是孩子一句”肉麻!“其实仔细的家长认真观察孩子的成长,就不难发现。孩子其实也是有着”软肋“—打动、触动与感动,这些是孩子最经受不起的。
我的身边有着这样一位妈妈。她有位让她很是头疼的孩子,那个孩子上初三。大家都知道,初三了,马上就要面对中考与升学。孩子此时的学习很重要。但是她的孩子呢?却每天都是想着玩电脑游戏。还记得她那时,天天向我“倒苦水“,说她孩子早晨起床玩游戏,晚上睡觉还在玩;第二天早晨起床,仍在玩,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是跑步去有跑步回来。有一次,她与孩子还大吵了一架,孩子还差点离家出家。后来,她总结四个方法,成功让孩子回归于学习,同时孩子也考上了重点高中。
一、家规约束法
家庭教育不可没有规矩。当前提倡的柔性化家庭教育绝非溺爱或放纵。家长应在孩子玩电脑的问题上与孩子约法三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规不能是单向的,而应是双向的。它既要约束孩子,也要约束家长,否则孩子难以接受。在协商约法三章时,要强化电脑的助学功能,明确使用电脑的情景条件与规定时间,至于“玩”电脑却是次要的。作为“镜子”的家长们应以身作则,当孩子正在做作业时,不宜在孩子旁边玩电脑,更不可沉溺于网络世界,否则会令家规失效。
二、亲情牵引法
对于孩子痴迷于玩电脑的现象,家长往往只关注其表象而忽视其根源。其实,除了孩子确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正是亲情的缺失。现在的孩子已处在“十面埋伏”的压力之下,如果家长一味地盯着考分、考证,甚至逼迫孩子去上那些了无兴趣的兴趣班或补习班以换取虚荣,那么,孩子在超负荷的条件下,心理问题定会产生或加重,他们只能选择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心灵的寄托或离家出走乃至自杀。孩子总是千差万别的,而孩子更是唯一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建议家长每天至少花20分钟与孩子平等和谐地沟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需所惑,让家庭始终成为孩子释放压力的温暖港湾和情感倾诉宣泄的主要对象。把教育的责任全归于学校的想法是不明智更是不切实际的。
三、耗时递减法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上网时间明显偏多且没有正当原因时,可以选择耗时递减法。这时不可采取打骂或立即禁止使用电脑的做法。家长可以同孩子心平气和地确定按周减少玩电脑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只要孩子能履行约定,家长应及时赞赏或奖励孩子,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行而有度”的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切忌操之过急,有的家长采取了割断网线或切断电源的简单应对方法,结果只是适得其反。但在赞赏与奖励上应从孩子的现实需求与家庭经济承受度出发,防止奖励失效与亲子关系纯物质化。
四、潜移默化法
孩子玩电脑所花的时间及沉浸度同家庭熏陶息息相关。孩子的许多习惯,与其说是性格使然,倒不如说是家庭环境使然。在孩子玩电脑的问题上,家长既要做好自控的榜样,又要趁孩子在家时经常积极地讨论有关网瘾的危害性,用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孩子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从而让孩子时时警醒自己,提升其自控能力。
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在我的朋友圈分享一些教学的经验与看法。
正在为孩子教育教学努力的家长们,可以加我的私人:208027128。我在互联网上开办了增强孩子记忆力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免费公益课,欢迎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