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的一个晚上,一个网友发信息问眼妈,她该不该带着小宝宝去做一下微量元素的检查,因为身边的人有的做了有的没做,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医院检查,但当看到要抽血时,又打起了退堂鼓。于是,她想问一下眼妈,有没有必要做宝宝微量元素的检查。接下来眼妈就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和大家讲讲有关宝宝微量元素的那些事儿!有兴趣的宝妈也可以一起来看看。
微量元素很重要吗?
微量元素是占人体中很少比重的一种元素,不过,虽然所占比重小,但在人体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摄入量不足的话,容易引起各种疾病,尤其是对于小宝宝而言。比如缺铜,会导致宝宝小脑发育不全,大脑萎缩,缺钙会致宝宝牙齿排列不齐,经常出现抽搐症状,缺碘会致小宝宝患上甲状腺肿症和呆小症等。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缺乏或过量摄入微量元素?
其实从宝宝的日常生活表现中就可以看出宝宝是否缺乏微量元素(常见的微量元素状况,其他的微量元素如铬、钴、硒等如果缺乏或过量的症状大同小异)。
缺铜:出生时体重较低的幼儿容易出现缺乏铜微量元素,主要症状有:经常腹泻,体温偏低,毛发色素较低,比如说头发偏黄。
铅过量:嗜睡,精神呆滞,注意力跟同龄人相比,集中能力偏弱,身高体重也远远不如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宝宝正常身高体重详见下图)
2—18岁儿童身高体重曲线图。
缺钙:睡觉容易惊醒,无论冷热,出汗较多,长牙时间远远迟于同龄人,同时还伴有厌食、偏食等现象。
缺铁:宝宝肤色差,指甲发白,爱哭闹,体力差,头发不太好,反应慢。
缺锌:皮肤不够红润,脸色口唇容易发白,有“异食癖”的倾向,个子矮小。
缺镁:情绪波动大,易激动,手脚抽搐。
以上所列的几种微量元素都是常见的几种元素,如果宝宝没有什么严重的症状都不必担心,如果情况有些严重,自己调节即可,不必去找医生开药方,因为这样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影响其他元素的正常发展,而且单独补充一种微量元素用以减少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比如:补充钙,可减少婴儿胃肠道对同样的二价阳离子锌、铁、铜、镁等元素的吸收,也许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妈妈们最好是从从饮食中帮助宝宝调节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的症状。
如何从饮食中调节微量元素的含量?
缺铜:多吃海鲜,如蟹、带壳类动物,动物肝脏、粗粮、干果和蔬菜等。
铅过量:多吃香蕉、海带、豆制品、紫菜等东西可将使体内的铅含量减少或者使铅排出体外。平时记得经常清理宝宝的指甲,因为指甲很容易藏匿铅尘,宝宝的玩具也应该要经常清洗,以防宝宝放入口中时吸入铅含量,爆米花和皮蛋也要少让宝宝吃。
缺钙:用胡萝卜泥给宝宝做辅食,对于大一点的宝宝,可以让宝宝多喝一些鱼汤和骨头汤,多吃些香菇和虾皮等。平常也要多带宝宝去户外阳光下晒太阳。
缺铁:多吃动物肝脏和瘦肉,黄豆等。
缺锌:多吃坚果,谷类食物、粗粮等。
缺镁:多吃绿色蔬菜、玉米和面包等。
下表是其他微量元素的危害及调节方法。
要不要做微量元素的检查?
如果妈妈们实在担心宝宝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为此经常纠结,那么也可以去医院做一下检查。不过如果是一直喂母乳的妈妈们倒不必去浪费钱,因为母乳能够保证宝宝有足够的微量元素,主要是断了母乳或半岁以后的宝宝,妈妈们可以带宝宝宝去做一下检查。检查可以选择血检和发检,即通过宝宝的血液和头发来检查。
做检查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般来说,宝宝做微量元素的检查(除了肝功能)是不需要空腹的,妈妈们只需与平常一样即可。
如果是血液检查,妈妈们可以事先将宝宝的手洗干净,医生在抽血时妈妈们可以协助宝宝,不让宝宝动来动去,以免弄伤宝宝的手的指,抽完血后,要帮宝宝做好止血工作,并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