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高少华 发自上海、北京 “黑色星期五”起源于美国,距今已有54年历史,是海外久负盛名的大促活动。
今年11月27日,一年一度的美国“黑色星期五”大促将在众多人的翘首期待中揭开帷幕。而在大洋彼岸,多家跨境电商网站也针对中国消费者争相宣布斥巨资参与“黑色星期五”大促。
近日,海外购物平台洋码头宣布,自11月20日至30日,斥资数亿元打造国内跨境电商史上规模最大的年度活动——“2015全球黑五狂欢节”。就在同一天,亚马逊中国也宣布将参与全球同步的“黑色星期五”购物节。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称,打造中国纯正的海外购物节是亚马逊中国跨境战略的重大举措。
跨境电商的动作,不仅引领了全球黑五风潮席卷中国,也将为整个国内电商行业开辟全新的市场增长机遇。
洋码头CEO曾碧波向记者表示,对于国内电商行业,“双十一”真正改变了国人的消费网购习惯。而对于跨境电商,虽然中国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国人这方面的消费意识和需求还不成熟,所以,需要用“大事件”或者“大节日”来培育中国消费者海外购物的习惯。“黑色星期五”正是一个契机。
“感觉钱包要瘪的节奏”
面对跨境电商网站掀起的新一轮“黑色星期五”大促,许多国内网民感叹,刚刚告别了“双十一”电商抢购,紧接着又要参与海外“血拼”了。有网友表示,“‘双十一’过完还有‘黑色星期五’,感觉钱包要瘪的节奏啊”。
对许多消费者来说,跨境电商网站上精心推出的各种质优价廉的海外商品,显然让人难以抵御诱惑。记者从洋码头获悉,11月20日凌晨,洋码头“黑色星期五”全球狂购节开始仅10分钟,交易额就突破1000万元。首日消费者购买的平均客单价为507元,每人至少2单以上,人均单日消费超1000元。
从用户城市分布来看,购买力最强的前五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武汉、成都、南京,二线城市天津、重庆、苏州也挤进前十,消费能力非常可观,成为海外购物消费的新生力军。
“洋码头从2014年开始推广‘黑色星期五’,2015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海外消费的巨大需求。”曾碧波称。今年洋码头“黑色星期五”活动期间的包裹量预估将达到近100万个。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黑色星期五’的理念逐渐被国人接受,近年来呈现火热趋势,国人对国外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加上国内跨境进口电商从‘双十一’转移到‘黑色星期五’这个阵地,特别在价格上的优势愈发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购买。”
在今年“双十一”期间,阿里、京东等都已把“全球购”、“购全球”作为新淘金热点。天猫国际总经理刘鹏曾表示,天猫国际今年“双十一”整体进口成交将达到国内其他进口跨境电商平台一年的成交量。
全球知名电子支付企业PayPal日前和调研公司Ipsos发布的第二届全球跨境贸易报告显示,随着更多中国消费者进入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其持续增长的购买力吸引了多方关注。35%的中国网购消费者表示2015年曾以海淘方式购买商品,而2014年这一比例为26%。
前景广阔但仍处初级阶段
“‘黑色星期五’折射出来的是国内用户对国外商品的热衷程度日益增加。”莫岱青表示,为了满足海外网购市场需求的高速发展,应对产业格局的变革,国内跨境进口电商打造“黑色星期五”也将成为跨境网购新的起点。
在专家看来,今年中国对外贸易呈现低迷态势,而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随着跨境电商试点政策的逐步放开以及更多企业的参与,这一切都将显著推动进口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
埃森哲与阿里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通过跨境电商进口的消费品规模将达2450亿美元(1美元约合6.39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进口跨境电商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当前仍处于市场初期阶段。在国内的电商领域,目前进口跨境电商的交易量相对来说依然偏小。即使在阿里今年“双十一”921亿元交易额中,进口跨境电商占比仍只有个位数。
跨境电商和国内电商相比,其供应链要更为复杂。跨境电商全流程需要采购供应、物流配送、电子支付、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衔接配合,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跨境电商的发展。而且,相对于国内电商,进口跨境电商上游的商品大多不为国内消费者所熟知,消费者和上游品牌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尤其是今年以来一些跨境电商网站出现的售假风波,更是让消费者对跨境电商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苏宁海外购相关负责人指出,海淘市场和用户毫无疑问是电商争夺的一片蓝海,但目前海淘渠道乱象丛生,打着“买手”名义的代购、货不保正、售后不退等强制措施也在“黑五”期间粉墨登场。
易观咨询资深分析师卓赛君认为,相比国内普通电商用户,资深的海淘群体对于商品和品牌的质素要求极高。目前主流的电商平台仍然采取比较稳健的方式进行布局,在供应链团队、物流仓储、支付等方面步步为营。
美国“黑色星期五”:购物传统受网购挑战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青帝 发自芝加哥 清晨,凛冽寒风中,三五亲友相约,到沃尔玛或者梅西百货公司外面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龙,为的是在开门后冲入商场抢购限量供应的150美元的大彩电、10美元的小家电以及各种最新的电子游戏机和玩具,这是许多美国人的“黑色星期五”感恩节购物传统。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感恩节,是美国仅次于圣诞节的重要节日,而感恩节后的一天则被称为“黑色星期五”。因为在这两天,全美多数人都会放假,商家则纷纷在星期五这天拉开年底购物优惠的序幕。由于在传统的账本上,红色表示亏损,黑色表示盈利,“黑色星期五”也就由此得名。同时由于这天是美国人一年中购物最疯狂的日子,商店的店员则忙得要死,也用“黑色星期五”来自嘲。
网络购物冲击传统
美国人有圣诞节互赠礼品的传统,11月到12月人们开始发力购物。美国全国零售商协会统计,2014年有55.1%的节日购物者都在感恩节这段时间出动购物,皆因无法抗拒那至少为30%甚至高达70%的折扣。难怪每年“黑色星期五”都有挤爆商场大门或者为了抢便宜货而大打出手的新闻,超市外的停车场一位难求,甚至还有人提前扎帐篷排队的。有些人就是为了趁这个热闹,觉得这样才有过节的气氛,也有人为了囤货好过后到网上加价出售。
美国全国零售业联盟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预测今年的感恩节假期,全美有1.358亿人打算到时大采购,其中73.5%的人打算在“黑色星期五”当天大抢购。
不过,商场里的拥挤情形近年来越来越被网络购物所缓解,特别是移动设备端购物,已经有了赶超在电脑上网络购物的趋势。根据IBM对2014年美国感恩节网络购物的数据分析,感恩节和“黑色星期五”这两天里,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浏览的流量达到了52.1%,首次超过了用电脑上网的流量。人们网络购物的热情高涨,平均每个网络购物单都在100美元(1美元约合6.39元人民币)以上,从衣服到电器,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奥多比公司统计,2014年感恩节和“黑色星期五”这两天的网络购物数额分别为13.3亿美元和24亿美元。
从2005年起就开始的“Cyber Monday”(网络星期一,指感恩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原来是各个网络商家的出大折扣的日子,如今已经渐渐和假日混在了一起,亚马逊等大商家的新招是“感恩节减价一周”,人们已经不分哪天了,反正天天都可以随时用移动端购物。
减价大战提前开始
毋庸置疑,感恩节假期对商家和消费者的重要性都没有改变,但为了抗击购物人流被网络购物的分流,沃尔玛这些传统的零售超市除了加强自身网店的折扣力度以外,还纷纷把“黑色星期五”挪到了感恩节晚上:原本周五早上8点才开始的购物狂欢,超市在周四感恩节晚上6点甚至下午3点就开始降价了,降价一直持续到“黑色星期五”的下午。
许多人为了购物不得不提前离开甚至不参加一家人吃团圆饭的节日晚宴,引起了人们对于商家“要钱不要家庭传统”的指责,而且迫使商场员工也得加班加点,更是为了利润不顾道德。于是又有商家宣布感恩节晚上坚决不开门,意欲占据道德高位。有的商家则把网络上的降价提前了10天之久,鼓励人们上网购物。
根据美国统计署的数据,2008年12月美国零售业触到最低位后,基本上已经恢复到和21世纪头几年差不多的水平。要继续推高消费,商家必须要适应当今网络购物的形式,多管齐下。
“黑色星期五”是商家制造出来的一个成功的商业策略,在这个24小时全年无休的网络购物时代,已经渐渐失去了魅力。网络购物方便实惠,店里的优惠网上都有,无需去人挤人,而且货品充足,不需要憋着到“黑色星期五”再消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的确人们看到其他人都在抢购,会刺激消费,所以商家不会放弃实体店里的减价活动,但是如何吸引人们进门,将会是个更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