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再生一个,还不如等我儿子多生一个!”和高中老师聊天谈到二胎话题时,老师是这么说。真是一语破解高龄二胎囧境。对于70后苦苦筹谋二胎计划无果的朋友,这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理由有四。
理由一:从生物学层面
35岁以后,无论男女,生育能力和生育质量都明显降低。35岁以上的女性生育唐氏儿的风险,是25岁女性的3.5倍,40岁以上的女性生育唐氏儿的风险是25岁女性的12倍。而男性精液质量,活精数量和比例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的。因此,一方面,高龄意味着受孕更低的受孕成功率、更高的生化妊娠和自然流产率,另一方面,还可能面临更高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当然,这是小概率事件,关于小概率事件对普通个体的意义,之前的文章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虽然,女性的生育期,是从性成熟到绝经之前,但是人生理机能巅峰状态,是在30岁之前。高龄生育,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性透支,这时候,女性的身体,面对妊娠的负担,将承担更大的压力,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
理由二:从社会学层面
国家鼓励生育的目的,是基于人口策略的长远规划,而不是短期效益。相反,鼓励生育在短期内,某些领域可能是刺激了经济发展、货币流通,但是从社会负担来讲,实际上是加重的。从家庭层面而言,已有一孩的70后,目前正值事业发展的黄金期,社会的脊梁阶层,假设70后集体去生育二胎,势必会造成许多行业的混乱。
理由三:伦理学层面
是一代人,却不似一代人。兄弟姐妹之间年龄差距过大,相互之间很难感受到兄弟姐妹之间的温情,而更多的可能是长辈对晚辈的关怀。
理由四:教育学层面
由于年龄的增长,体力下降,高龄的父母能否有足够精力教育二胎,也会是个问题。兄弟姐妹年龄的差距,未来两个家庭三代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最小的孩子在心理发育上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是未知的。这还不同于过去,一对夫妇生育五六个孩子造成的,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那时候,年龄相近的孩子之间差距并不大,这种缓慢拉开的年龄梯队,有足够的缓冲空间,且这种家庭结构也曾经是一种成熟的模式。而突然之间多出这么多“大龄差”的兄弟姐妹关系的新型家庭关系,我们并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孩子的许多经验。和当年“独生子女潮”出现的一些教育问题一样,也许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兵来将挡,谁来土掩。当年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引来如此多的争议,现在日子还不是照样过,优秀的还是会很优秀,不优秀的,哪个时代都有,少一个、多一个都没什么关系,地球照样转。
文/郭铭川
公众号:gdfkpsj 关注可与郭大夫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