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辉|为什么“抱起放下法”不宜用于夜醒接觉?

婴幼儿护理
网络
2015年09月13日 17:17

我们在讨论如何解决宝宝频繁夜醒的问题前,我还是要再次强调:父母的育儿思维模式,对问题是否真的能有效解决而影响重大。王荣辉会推荐什么样的育儿思维模式给你呢?

假如看到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王荣辉老师会这样思考:

这真的是个问题吗?

有些父母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让自己丢了面子、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孩子干扰到我们了……这些与孩子自身发展毫不相干的理由而去急于解决“孩子的问题”。因此,当你每次看到所谓的“问题”时,都请参照婴幼儿发展阶梯确认下是否真的是个问题,是否你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了;是否你不清楚孩子当前的发展特点、能力特点;是否你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还缺一个或几个“为什么”,导致你所看到的表象与本质是有差距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你看,当问题来了的时候,不要急着去解决。因为很多看上去相同的问题,背后的成因千差万别,因此解决的方案也各自不同。就说宝宝夜醒频繁这个问题吧,你家的宝宝可能是睡眠能力不足(回复“睡眠能力”可查看系列文章),他家的宝宝可能是睡眠环境不好导致的(回复“睡眠环境”可查看系列文章),我家的可能是运动不足造成的。他们的解决方案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

怎么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诚然,解决方案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各有不同。根据婴幼儿发展王荣辉近3年的婴幼儿睡眠的培训和咨询经验,除了一部分父母不了解婴幼儿睡眠标准或特点而人为地干扰、破坏了孩子的睡眠,大部分的婴幼儿睡眠问题,都是婴幼儿发展问题。也就是婴幼儿的某一个方面(例如触觉发展等)或几个方面的发展(例如原始反射、运动发展等)出现了偏差而造成的。

发展宝宝的睡眠能力,才是解决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关键。

谁来主导?

王荣辉这么问,也许你会瞪大了眼睛:这么小的宝宝,难道不是父母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NO,孩子才是他们成长的唯一主人。父母也好、育婴顾问也好、睡眠顾问也好,我们的使命都是帮助孩子更好的自我发展。你永远不可能替代他们掌控他们自己的发展。婴幼儿睡眠问题也一样,因此如果你的宝宝的睡眠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揽过来,不要觉得自己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

好吧,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我们要深入分析下为什么“抱起放下法”不宜用于婴幼儿的夜醒接觉?

这个话题和内容,在婴幼儿发展王荣辉线下的讲座和工作坊中,王荣辉讲过无数遍:你能体会宝宝正在躺着时,突然被抱起,或抱着时突然被放下的感觉吗?如果这么讲你还没能想明白有什么不当,那么,请再试想:当你夜间醒来,你的爱人突然把你拉起来时;或者当我们梦到掉到坑里或摔跤,我们都会觉醒并感觉不舒服。能和我描述下你的感觉吗?是不是心跳加速?是不是不太舒服?是不是想挣脱躺下来?但是躺下来后发现已经无法回到原先的那种舒服的感觉了,因此你想大喊,你的四肢开始愤怒!

到这里,你是否明白为什么你抱起宝宝后他却拼命打挺(特别是4个月以后的宝宝)?

1. 他们通常已经深深的体会到身体放松的躺在床上、睡的更舒服、更放松的状态了。

2. 无论是抱起还是放下,这些行为都破坏了婴儿的身体平衡。失去平衡是导致婴儿难以入睡或醒来的重要因素,那些内耳前庭发育缓慢的宝宝会表现的更加剧烈。(《曾捷 | 这四大原因帮你破解宝宝一放就醒的秘密》一文中有内耳前庭与宝宝睡眠的说明)

3. 一些较小的婴儿或原始反射(主要是莫罗反射和迷路反射)没有抑制好的婴儿,抱起时看护人的手臂地触碰可能会激发宝宝的原始反射,宝宝会表现出突然受惊或打挺。

4. 睡眠时宝宝需要放松他们的身体,但看护人抱起较大婴儿(一般指3个月以上的婴儿)时很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身体紧张,他们不知道怎么了。

5. 成人几乎都无法在睡眠中经历大幅度的体位改变而不醒来,这是身体平衡系统和保护机制的特定模式决定的。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婴幼儿发展王荣辉教研室,数据和部分内容参考卡普《新生儿安抚法》、《睡眠圣经》、英国彻斯特神经研究所资料。未经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使用本文中涉及的独创观点。对于未获得婴幼儿发展王荣辉教研室授权、未署名、未注明出处就使用教研室观点的抄袭行为,我们保留永久的法律追究权力。

我们欢迎妈妈们学习和分享,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能够帮到有需要的父母,你可以尽情的把这篇文章分享到你的朋友圈或朋友们。

本文作者:婴幼儿发展王荣辉。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婴幼儿发展王荣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否则将视作侵权举报处理。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号:18028050075。

婴幼儿发展王荣辉教研室,专注研究反射与原始反射、婴幼儿护理、睡眠能力、进食能力、学习能力、运动与感官发展等。用国际化视角带你进入婴幼儿发展的的神奇世界,专业又接地气儿的养育知识和案例,为你解读孩子的现在与未来。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