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药量靠掰,剂量靠猜?

婴幼儿护理
网络
2015年10月30日 03:43

感冒、发烧、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病,很多父母认为是小病,嫌去医院麻烦,往往选择自行用药。殊不知,由于欠缺用药知识,孩子往往就成了父母这个“假医生”的试验品,成了错误用药的受害者。

2015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是第五个“全国安全用药月”,儿童安全用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儿童用药,真的如有些家长那样,药量靠掰的,剂量靠猜的吗?

微医特别邀请的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任献青表示:给孩子用药,应该从体重和年龄两个方面来考虑,千万别盲目用药耽误孩子的病情。

儿童用药有误区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药品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和肾脏代谢。未成年的孩子脏器功能尚处在发育期,如果用药不当,对孩子健康的影响很大。

1.凭“经验”吃药

有些家长以为上次孩子生病服用了医生开的药后病愈了,这次孩子还是这个病,就凭经验到药店买药。

解读:某些疾病很容易误诊,就算孩子的症状和上次发病时差不多,也不代表就一定是上次那种病引起的。即便是同一种病,孩子在不同时期发病的症状和病情也不同,不能按同一处方治疗,应该到医院明确诊断后方可用药。

2.减量服用成人药物

有些家长在孩子感冒发烧而家中又无儿童药品时,就减量让孩子服用成人药物。

解读:虽然是减量服用,但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实际上,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动态的非线性过程,药物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因此不要随便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婴幼儿需根据体表面积确定给药剂量。

3.用量不足即停药

虽然药物说明书上表明用药一个疗程为7天,但服药两三天后孩子病就好了,于是给孩子停药。

解读:服药一定要够疗程,如果没满疗程就自行停药,虽然症状得到控制,表面看起来没病了,但体内的致病菌实际上没有被完全消灭,而是在体内潜伏起来。等到下次条件适合,致病菌又死灰复燃,但这种病菌对上次使用过的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再用同样一种药物治疗,疗效会大打折扣。

4.频繁换药

任何药物治疗病症,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起作用,而有些家长在给孩子治病的时候耐不住性子,一种药物才用一两天,甚至才几次,因为见不到预期的效果,便认为该药效果不好,于是频繁更换药物。

解读:完全杀灭病菌需要一个过程,频繁更换药物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计算剂量要准确

只要给孩子吃过药的家长都会有分药的经历。

任献青专家说,如果是片剂,孩子只需要一片药的1/3甚至更少时,可以先把药品研成粉末,然后用牙签等分,“但缓释片或控释片等这些特殊剂型一般情况下不能分开服用。”

“如果是液体,家长可以到药房买个带刻度的喂药器,这样可以精准地给孩子喂药。”任献青说,如果是袋装的颗粒,最好也先倒出来均分后再给孩子服用。

一份完善的儿童药品说明书,在儿童用量上应该既有按年龄折合成人剂量,又有按体重计算和按体表面积计算。

儿童用药剂量比较复杂,因为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身材、体重在不断变化,生理器官逐渐发育并不断成熟,使儿童在各个时期的用药剂量都各不相同。

任献青教授提醒:家长们在给孩子喂药时,一定要计算好剂量,用药应根据体重、年龄双重考虑,同时和成人的剂量进行比较,既要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也要避免孩子成为试药的“小白鼠”。


专家简介:

任献青

任献青,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主任医师,教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秘书。

擅长:过敏性紫癜、血尿、蛋白尿、肾病、及矮小症、性早熟疾病及小儿咳嗽、食积、发热、厌食、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遗尿等儿科常见病。

感谢任献青教授的权威医学科普

微医(挂号网)出品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