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与孩子交心!宝宝哭,是有原因的!

婴幼儿护理
宝宝育儿经
2015年11月16日 23:32

哭是宝宝的第一门语言。当小婴儿降生于世,他不会照顾自己,也不会说话。他只能靠哭声表达自己有需求,索求外界的照顾。哭并不是宝宝的主要事业,而是为事业服务的沟通手段。他的事业是吃饱穿暖睡大觉,长胖长高长智慧。

所以,新生儿的啼哭一定代表着他有被照顾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

饿了,要吃。

冷了。(摸摸小手小脚,如果冰冰凉,那就是冷了)

热了。(摸摸宝宝的后背,如果有汗,说明热了)

困了,想睡。

痛了,病了,不舒服。

要抱抱,要爱抚。

一旦需求得到满足,宝宝们会安静地睡着或醒着,绝不会无理取闹。

可是,有些人会说:“我宝宝就是爱哭,哭起来没完没了……”这话肯定不对。没有人天生爱哭,哭代表着不舒服。好端端的你会哭吗?不会。同样道理,宝宝也不会无故啼哭。生命的目的不是用来哭的。

有些宝宝确实哭起来没完没了,很折磨人。虽然各项生理需求都获得了供应,但他还是哭。这说明宝宝的身体不是很健康,要么有急发的病痛,要么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亚健康状态可能是:

皮疹。由于湿热或干燥而引起。

便秘,想拉臭臭却拉不出来。

缺乏一种或多种微量元素,钙、锌、铁、维生素A等。

消化不良或肠绞痛。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爱”哭的婴儿通常都是体重低、体质弱的孩子,说明“哭”和健康状况直接关联,我还没见过健壮而爱哭的宝宝。所以婴儿啼哭表示他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养育人一定要及时地对这些哭声做出反应。这样不但不会“宠”出一个爱哭的宝宝,反而会养出一个不爱哭的、性情乐观的宝宝。因为他的情绪体验中没有恐慌和担忧,他有足够的安全感,相信大人会照顾他。

从第一门语言过渡到词汇语言。

1.对于两岁以后孩子的啼哭,要甄别对待。此时的宝宝已能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可以协助孩子过渡到真正的“语言交流阶段”。避免以下两类强化宝宝哭闹的情况:

会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但还是用哭叫来指使大人行动:比如玩具滚落了,宝宝用短促的哭声“啊-,啊-”示意大人去捡。如果家长对这类哭声反应敏感,并且猜测宝宝意图去行动的话,在类似情境下,他就会一再使用,从而形成坏习惯-不使用语言,而用哭闹,等待别人揣测他的意图。

对于这类哭叫,一定要提示、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宝宝要什么?”“是要捡皮球吗?”“需要帮忙吗?”让他逐渐形成语言表达的习惯,用语言与人交流。

2.用“哭”来迫使大人就范:这种情况如果从一开始就不产生,让宝宝没有这类经验,他就不会形成这种坏习惯。因为哭泣最初是幼儿意志受挫时的自然反应,他还没有把“哭”当成一种手段。但是一旦大人在孩子的哭泣声中妥协,宝宝会发现“哭”可以推销自己的意愿,让大人同意他,那么以后他就会一再使用他的成功经验。也就是说:当家长和宝宝的意愿冲突,而宝宝哭闹时,家长应该态度坚决、语气温和地再三解释原因,不要因为宝宝哭闹而放弃原则。

如果家长在宝宝小的时候不在意,总是迁就他的啼哭,一旦习惯养成,指望宝宝长大后“懂事了”再去改正,就要费很大的心力,大人小孩都会更痛苦。

懂不懂事依赖于从小的生活习惯,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能发生质的转变。有的人活到六七十岁还是一副不懂事的头脑。

在这里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个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诀窍:每当宝宝试图用语言表达时,要积极回应他。对于宝宝的语言,不管发音多么含糊,意思多么费解,大人都应该立刻做出反应。

比如宝宝指着橘子说:"zhuzhi",他是在努力地想说“橘子”这个发音。妈妈不用指出宝宝说错了,而应该肯定他的努力,并且复述出正确的发音:“对!橘子,这是橘子。”

请注意:我说的是反应,并不是说一定要理解或同意。比如你可以这样反应:

“嗯?宝宝说什么?宝宝再说一遍好吗?妈妈没听清楚。”

“宝宝想吃橘橘?今天没有橘橘了,明天再去买吧”。

“要茶杯?现在不行,茶杯烫手!”

也就是说:你可以请他重说,你也可以否决他的要求,但不能默然没有反应。就像你与另一人交谈时,不管对方说了什么,你总有声音应和,而不是默不作声。

这样,宝宝才能对说话有持久兴趣,并且体验到语言的作用。久而久之,他会养成语言交流的习惯,而不是用肢体动作或哭叫或沉默这些非正常手段来表达意愿。

建立亲子间的对话机制。

我曾听到一位老人抱怨说:儿子在家不愿意和他们说话。工作上的事,感情上的事,什么都不说。他们想知道孩子的情况,可是无从了解。

这位老人不知有没有想过儿子“不愿说话”的原因。我想他儿子并不是某一天忽然变成个沉默的人,只能是从小的生活中没有谈话的氛围,从而没有养成对话的习惯。

虽然孩子天生性格各异,有的开朗外向,有的羞涩内向,但没有哪个正常的孩子天生不愿与人交谈。当一个新鲜的生命向周围世界发出信息,他的语言得不到回应,他的心情得不到关注,他的心思得不到理解,他的交流愿望才会一次次遭受挫折,他才会渐渐地包裹了自己的内心,沉默于自己的小世界里。

一个人是否健谈,是否乐于与人交流,是否习惯于表达真实感受,甚至每个人谈话时的语速,这些特征在幼年时就基本成型了,成为我们人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各种类型的言谈者,有人快言快语,有人沉默寡言,有人诙谐讥诮……抛开先天差异不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来自幼年的养育人。

我们的生活中普遍欠缺“谈心”的氛围,大多数的对话只涉及理性的、事务性的话题,并不关心彼此的心情和感受。所谓“谈心”就是人与人交流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明确化。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询问和聆听别人的感受,才是真诚、有效的沟通途径。

如果父母们在孩子幼年时不与他说话,不关心他的感受,不探询他的所思所想,那么等孩子长大后,就别抱怨孩子不说话了。

你没跟孩子交心,怎么能指望孩子和你交心呢?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