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六大症状 警惕孩子脑肿瘤

婴幼儿护理
胶质瘤会诊中心
2015年12月09日 11:39

儿童颅脑肿瘤早期诊断较成人难, 与下列因素有关: 小儿不能或不会正确表达不适; 脑瘤使颅内压增高常通过头颅增大来代偿, 与颅缝或前囟未闭易混淆, 使症状出现较迟,常无法引起家属注意; 即使就诊, 常因患儿哭闹使阳性体征难以被发现; 医生判断也较困难; 此外, 儿童神经内外科在我国仍不普及, 儿童脑瘤患者分散在各医院儿科就诊, 这些医院多缺乏对儿童脑瘤特殊性的认识, 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临床上被误诊情况“ 五花八门 ”, 其中最常见是胃肠道疾病。 近十年来随着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 无创性检查如 CT、磁共振成像(MRI) 等检查设备的普及, 小儿脑瘤误诊机会已大为减少。

临床特点

好发部位 儿童颅内肿瘤好发于中线及后颅窝,另一特点是肿瘤巨大( 上图)。 儿童颅内肿瘤与成人一样, 可分为一般症状( 颅内压增高所致)和局限性定位体征(肿瘤对脑组织局部压迫和破坏所致)两类。 但是, 儿童肿瘤常位于中线及后颅窝, 早期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 加上后颅窝容积小, 故早期易产生头痛、 呕吐等症状。 另一方面, 成人颅骨已骨性愈合, 故颅内压增高很少有颅缝裂开, 而小儿颅骨多为纤维性愈合, 颅内压增高颅缝可裂开而使头颅增大来代偿, 所以肿瘤体积十分巨大时才引起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 故与成人脑瘤表现有不少差异。

一、呕吐;呕吐是儿童颅内肿瘤最常见表现, 多在清晨发生, 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生于任何时间, 呈间歇性和反复发作。 小儿多表现为喷射性呕吐, 约 10%~ 12%呕吐先于头痛, 即颅压不高但反复呕吐, 这是因肿物生长在第四脑室底部的呕吐中枢。 部分患儿常伴腹痛, 因此在儿科以胃肠道疾病就诊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基层。

二、头痛; 一般来说, 大龄儿童可主诉头痛, 婴幼儿对头痛说不清楚, 可表现为烦躁不安, 通过双手不断叩击头部或抓自己的头发和哭闹等方式来表达。

三、视力减退;视力减退在儿童脑瘤中较常见, 但易被忽视, 学龄期儿童多因看不清黑板字迹而座位前移才被教师发现, 更小患儿在看不清玩具时才引起家属注意。正因为这一特点, 儿童颅脑肿瘤常继发严重视神经萎缩,就诊时视力已很差,术后尽管颅压高已解除, 但术后仅有少数患儿可改善, 多数会恶化甚至失明, 这一点明显有别于成人。

四、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严重者也可会出现头皮静脉扩张。 如果颅脑肿瘤在凸面, 较表浅且为良性而生长缓慢者, 病变部位颅骨可局限性隆起。 由于小儿颅脑肿瘤在后颅窝多见,肿瘤可直接延伸到枕骨大孔下或有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 刺激颈神经造成颈部抵抗。 有时患儿强迫使头颈部固定在某一位置。 一旦出现强迫头位甚至强迫体位, 随时可能因脑疝而危及生命, 这是引发儿童颅脑肿瘤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

小儿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烦躁和易激惹, 无原因哭闹, 有时可表现为淡漠甚至嗜睡、 精神差、 脉搏减慢和血压增高。 这说明已进入昏迷前期, 应紧急降颅压处理。 若不及时治疗则病情可突变, 即意识昏迷, 瞳孔散大, 甚至呼吸停止。 故意识状态的检查应十分细致, 要抢在昏迷前处理才不致陷入被动。 相对成人而言, 小儿抽搐发生率较成人低, 小儿脑瘤发生癫痫者仅占10%左右。

五、生长发育异常;生长发育异常则是儿童颅脑肿瘤的一大特点。 颅咽管瘤可有生长发育迟缓的表现: 个子矮小; 第二性征不发育( 外生殖器幼稚型); 松果体区畸胎瘤和下丘脑错构瘤可有性早熟;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可有巨人症。 多饮多尿较成人多见, 有时每日出入量达8000 ml, 几乎100%的鞍上生殖细胞瘤以此为首发症状, 颅咽管瘤则发生率低且属晚期症状。

六、发热;小儿颅脑肿瘤表现为发热, 与小儿恶性肿瘤易发生出血、坏死及瘤细胞脱落在脑脊液中的刺激有关, 加上小儿体温中枢调节不稳定, 故有些脑瘤可有发热的表现。 不少后颅窝肿瘤患儿较一般患儿眼睫毛长, 或背后出现异常毛发, 不过这种现象的发生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

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专家特别提醒,儿童脑肿瘤早期诊断的关键是对儿童颅脑肿瘤临床特点的认识, 对怀疑有脑瘤的儿童应及时行CT和 MRI 检查。 目前多有一个误解——常常以CT有辐射为由拒绝或延误CT检查,而 MRI 检查儿童常常需要麻醉,从而导致病情延误。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