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应该是目前非常火热的一个电商行业。特别是在中国爆发性的增长让所有电商人都垂涎三尺。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越是来得快,越容易走得快”,在跨境电商领域,特别是海淘行业的背后,可能已经是将要敲响的“死亡丧钟”。
为什么海淘即将“死”?
很简单,海淘的盈利点在于国内外品牌的差价,以及海外好的产品入不了中国。海淘电商赚取了原本属于海外经销商和国内代理商的利润。而跨境海淘电商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帮海外品牌培养国内消费者(开发市场),因此当品牌商亲临之时,也就是跨境电商死亡之日。
目前国内海淘常见的商业模式不外乎以下3种:
模式一:海外电商直营
海外仓库直接发货,建立不同语言界面的商城系统,只要一个中文页面就能够解决了,两个展示一个系统似乎是一个高效的生态。不过目前还是有不少困难,以亚马逊为例,其实并没有解决掉海淘的拦路虎,双币信用卡、英文注册原网站、英文地址,还是设立了门槛,高关税预收也让人吐槽不已。在电商竞争如此激烈的中国实在难以抢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模式二:买手贸易模式
这是现在最火热的跨境电商模式,考拉海沟、蜜芽宝贝、蜜淘全球购、洋码头,所有能看到的关于海淘的广告的传播,都是源于这个模式,这是海淘最赚钱的模式,本质上也是传统的时尚买手模式,仅仅是售卖渠道转为线上,去国外买热门畅销的商品在国内卖。
各大平台为了减少库存,必须选择流量大的商品,就是哪种商品最容易卖,就卖哪种商品,导致不同商家存有很多相同的sku,每家海淘电商都在热推花王纸尿裤、牛栏奶粉,似乎把全世界的奶粉尿裤都买过来了。为了获得利润必须选择销量打商品,为了减少库存,必须减少商品sku,这其实是买手贸易类跨境电商最大的隐忧,过于集中及趋同的商品为买手贸易电商的最大硬伤,定价权越来越集中于上游的生产商家,如果上游生产者抛开电商自己干,那么对跨境电商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模式三:代购服务模式
千万的淘宝代购、惠惠购物助手、海蜜等都是这样的模式。这些其实最典型的互联网盈利模式,通过服务,将流量变现。这些跨境海淘电商售卖的其实不是商品,而是为消费者提供购买服务。不需要仓库,不存在积压,本身仅需要做好服务一条环节就好,似乎在风险收益上优于买手贸易,但是在毛利上远低于买手贸易,而且一个多月购买周期已经被海淘小白用户吐槽不已,因为消费者已经被国内电商养出来“今天买,明天到”电商体验,不想感受那种“哎,我买的东西什么时候到啊”的体验。
地球村的建立正在逐步逼近,在市场经济中仅仅依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获利将会越来越难。互联网一直都消除信息屏障的实力推手,请问跨境电商(海淘)的“死亡丧钟”难道不正是互联网本身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