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清 晚清续筋派祖师爷

新闻动态
sctv4
2018年05月30日 18:16

清代八旗兵善骑射,且又有"善仆营”、"键锐营”,故常发生坠仆跌折、关节脱臼、跌打损伤及箭矢伤。由于上驷院主要任务是为宫廷养马、驯马,士兵经常受到伤害,在上驷院设有绰班处(绰班即满语正骨)。同时太医院沿袭明制设九科,其中有正骨科和疮疡科(可治箭伤)两个机构同时存在。 正骨科里面分为正骨和续筋两个机构,上驷院绰班处手法的特点是:稳、准、正、整、接、实,从学术流派上代表绰班处技巧型的手法。传授方法主要是口传身授,文字记载较少。

张正清属于正骨科和续筋派的皇家御医官晚年主要负责教学打软腿(晚清时期打软腿实际就是现在的膝关节)及骨折的治疗方法

张正清传授授弟子接骨方法时,口传身授,"摸法”用于诊断,其重点在"接”字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X光机,诊断病情全靠手摸,"摸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张正清将"摸,接”的绝技传授给每个弟子,一视同仁毫无保留,以治病救人为己任。

在古代半月板损伤,中医叫痛痹,病名。据文献记载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以关节疼痛为主证的痹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故痛痹又称寒痹。《金匮翼·痹证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其二指痛风。虞抟谓:“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

痛痹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合邪而以寒邪为主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

上述意思表达的含义为,半月板损伤是因为寒气入骨,导致经络气血不足,因而导致软骨没有弹性,即使轻微的外力都很容易导致半月板损伤或者撕裂。

张正清的外孙朱国江主任身受祖传的医术结合现代医学经过20多年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工作经验,尤其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骨病疾病方面有着精深独到的研究和治疗方案,创造了中医无创粘合再生治疗半月板方法,给无数半月板疾病患者带去新生,现在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损伤分会组长,体育总局田径队队医,及北大体育学校队医,天津铅球队队医等职务。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