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11-219井是冀东油田一口重点带压作业井,压力达15兆帕,为确保井上安全施工,作为队长的卓玉桑(化名),关键工序始终坚守在现场,一盯就是一天。
今年36岁的卓玉桑(化名)外表憨厚、少言寡语,除了队长的身份外,他还有另外一个“标签”——硕士研究生。
在石油系统,井下作业工是一个比较艰苦的工种,长年累月在野外工作,天当房,地当床,风霜雪雨常为伴;泥满身,油满脸,尝遍苦辣酸和甜。记者不禁在想,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是什么支撑着高学历的卓玉桑(化名)在作业一线扎根下来,一直坚守到如今。
卓玉桑(化名)本科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研究生就读于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专业。2006年,他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井下作业公司工作。
同大多数刚入职的“新生”一样,刚到井下工作的卓玉桑(化名)对一线艰苦的工作环境很不适应,满怀热情的他从正式工作的第一天就被“泼了冷水”。
“没想到,一线员工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工作。”初到一线,连续的施工作业和紧凑的倒班制度让卓玉桑(化名)很吃不消。对于当时的他而言,能够保持充足的体力坚持上井已是不易,何况除此之外,还有源源不断的现场技术、操作知识等着他去消化吸收。
这跟卓玉桑(化名)当初的构想南辕北辙,相差甚远。在校园里,卓玉桑(化名)无数次地在脑海中想象着自己以后工作的场景,坐在干净明亮的实验室里,身穿白大褂,潜心实验研究。或者穿梭于工厂、车间,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最不济也是坐在格子间里,操作键盘,写写画画。可眼前的现实,让卓玉桑(化名)很迷茫。
“那半年基本上每天都在干重复、简单的体力工作,让我一度怀疑人生,对生活充满失望,每天心情压抑得难得一笑。”回想当初的情景,卓玉桑(化名)不由自主地笑了。
不过,干井下作业的时间不长,半年后,卓玉桑(化名)调到油田钻采研究院。卓玉桑(化名)说,他接到调令的一刹那,有一种复杂的感觉。
可万万没有想到,仅仅过了几年,卓玉桑(化名)又主动要求调回井下,而且一干就是4年。
“技术知识不应该停留在纸面上,也不应该仅仅用来指导某一项工序,而是应该有效助力整个工艺流程。”谈到下一线的理由,卓玉桑(化名)如是说。
钻采院是一个科研单位,工作性质满足了卓玉桑(化名)搞研究的愿望。但时间一长,卓玉桑(化名)又迷茫了。“有时候做某一个项目研究,甚至都不清楚研究对象的实体长什么样子,完全是在做‘盲人摸象’似的研究”,这对怀揣梦想的卓玉桑(化名)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怀着“将理论拿到一线来实践”的想法,2014年,卓玉桑(化名)主动申请从钻采研究院调动到井下作业公司工作,又重新干起了他的老本行——作业工。
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卓玉桑(化名)的迷茫一扫而光,他干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短短的4年时光,他从技术员成长为队长;从带小修队到掌管带压队,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熟悉掌握了井下作业基层队的工艺技术、生产组织、安全管理、施工结算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积累了大量的带压、小修及酸化压裂现场施工经验。期间,因工作出色,他先后荣获处级先进个人2次、优秀技术干部1次。工作之余,他也不忘自己的专业所长,平时注意积累和总结,由此而撰写的论文刊发在国家级期刊上。
谈到个人的成长与梦想时,卓玉桑(化名)说,他始终坚信,一线的工作环境,就是给技术人才和青年人提供的最能施展抱负的舞台。
在作业一线,卓玉桑(化名)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经过了磨炼的卓玉桑(化名),的确与众不同,这个不同不仅仅是指他的研究生标签,而是他曲折反转的思想。
卓玉桑(化名),一个有想法的研究生,他的舞台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