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安慰为什么给了孩子更糟的感受?

育儿
网络
2015年10月22日 17:43


文 妈妈爱澈澈

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孩子不小心弄坏了心爱的玩具,或在很珍视的表演中发挥失常,我们想说点儿什么让他心里好过些,但是安慰的话一出口,孩子反而哭得更凶,一切似乎变得更糟了。

情景有可能是这样的:

“别难过了,咱们一起把它修好吧。”

“你看,至少你上台表演了,老王家孩子还在台下看着呢!”

我们本以为已经很理解孩子的感受了,并且绞尽脑汁想把他心里的疙瘩抹平。但为什么安慰给了孩子更糟的感受?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

1、希望给孩子支个招。

我们希望坏了的玩具赶紧修好,孩子不完美的表演在记忆里抹去。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即便玩具修好了,我还是更想要手里这个。即便大家都忘了刚刚的小插曲,但是他也想很完美地表演完自己的角色。

我们太习惯于“高效”的交流,迅速提出解决方案并有效执行,但是孩子当下想要的是陪伴而不是救火队员。

我们甚至希望孩子在泪水里长记性,吃一堑长一智,顺便进行教育告诉他,下次不要这样了。有说教的成分在里面,孩子的感受不糟才怪了。

2、否定了孩子现在的感受。

很多父母脱口而出,“多大点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有时还会这样安慰,“虽然很糟了,但至少你有这个那个”,这就像一个孕妇说自己流产了,闺蜜的安慰方式是:至少你可以怀孕一样。虽然我们在努力想说些他“爱听”的,但是却否定了孩子这个时候的情绪和感受,让他感觉没被理解,更加伤心和难过。

3、同情而不是共情孩子。

很多家长容易误会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情是上帝一样从上到下的俯视,彼此是不平等不对等的;而同理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情,则是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

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多角度的诠释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区别(视频太经典,值得一看再看),它讲的是一只兔子掉到深渊里,兔子觉伤心、孤独。熊看见了,没有说太多,干脆跳下来陪在它身边,让兔子知道:“虽然我做不到完全感知你的感受,但这一刻我愿意陪在你身边。”

回到一开始的例子,孩子伤心、沮丧的时候,怎么安慰会让孩子心里舒服一些?这个时候一定要读出孩子的感受。用同理心也就是共情的方法,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会慢慢恢复平静。相信你会在这个视频中找到答案。

视频参考(同理心的力量):

视频加载中...

“亲子沟通如何说”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有爱更要有方法,希望这个微信公众号,能够让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变成彼此美好的经验。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