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宝宝被“鹅口疮”缠上!

育儿
网络
2015年10月29日 21:05

鹅口疮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2岁以内的婴幼儿多见)经常见到的疾病,尤其是出生一周以后的早产儿。俗称“白口糊”,中医叫“雪口症”。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是属于真菌的一种,也称霉菌。多是奶具不洁引起,也有部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菌群失调引起。一般认为是由于免疫机能低下,如虚弱,营养不良,腹泻,或因感染而长期应用各种抗生素或激素所造成的。

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不痛,不流口水,饮食正常,易复发。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如果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鹅口疮主要的治疗方式:

1.喂奶前后应用2%碳酸氢钠清洗口腔。

2.创面可使用1片制霉菌素片+5ml鱼肝油混合后用棉签蘸着擦拭局部涂抹,每日2-3次,一般在两次奶之间涂,尽量让药在舌面上停留时间长些,一般2天左右就会好转。

3.宝宝如果是做好了消毒和局部用药后鹅口疮还是没有好转的情况,要结合宝宝有无长时间用抗生素治疗史,如果有,除了上述局部用药外,还可以同时给宝宝口服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适当增加维生素B2和C。

鹅口疮的预防方式:

1.平时注意宝宝餐具奶具的清洁消毒,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或煮沸时间是水开后15分钟。

2.定期拆洗、晾晒婴幼儿被褥和玩具,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后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勤洗澡、勤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鼓励多饮水,奶后喝口白开水,或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和清洁,减少口腔细菌繁殖。

5.纠正孩子吮指、不刷牙等不良习惯。

6.加强营养,适当增加维生素B2和C。

本文作者:郭爱平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