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都去哪了?你听到孩子内心的呼唤了吗?

育儿
亲子派妈妈圈
2015年11月03日 21:09

今天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对我感触特别的大。

在坐的三十余位家长只有两名是男性,其余的大多是年轻的妈妈们,还有一小部分是孩子的奶奶。

两名男性中有一位是孩子的爷爷,而以爸爸身份去参加孩子家长会的却只有我一个。我环顾四周有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反而使我有点不好意思。

幼儿园两个月开一次家长会,但是今天来的爸爸却还是这么的少!

让我联想起了王铮亮的一首歌“时间都去哪了”,不仅衍生感慨“爸爸都去哪了?”

儿子在幼儿园上学,我和妻子商定的轮流参加孩子的家长会。

每次去的时候发现爸爸们去的都很少,在和参加家长会的一位妈妈聊天中了解到她口中的老公是家事不管的“甩手掌柜”。

我问那孩子的生活学习也不操心吗?她说丈夫整天忙于工作,回到家后早已筋疲力尽,哪还有时间精力照看孩子啊!有时间回来的晚,孩子都睡了。

我问那孩子和爸爸的关系亲密吗?

她略显为难的说即使现在老公有空,孩子也不太愿意单独和他呆在一起。

孩子怎么会喜欢和一个整天忙碌不关心自己的“陌生爸爸”呆在一起呢?

中国目前的亲子教育呈现出一种“母重父轻”的严重失衡状态。

所谓的“母重父轻”,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爸爸却对孩子的关注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履行一个作为父亲的全部义务。

尤其是在幼儿阶段的亲子教育中,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更为忽视。

由于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依然偏重于女性“相夫教子”的文化理念。

爸爸对于幼儿期孩子的成长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如今也正是社会在幼儿教育阶段所缺少的。从幼儿园的老师性别比例来看就可见一斑。

幼儿园的老师几乎是“亲一色”的女老师,男老师在幼儿教育中可谓“凤毛麟角”。一些参加幼儿教育培训的家长一般也是以妈妈群体居多。即使正在拿着手机关注“亲子派”的读者,我想也还是以妈妈居多吧!

曾经看过一条新闻报道“一家北京儿童教育培训公司专门开设了‘爸爸课堂’但是一个学期只招到了几位学员”最后不得不被迫终止。

在幼儿阶段的男孩如果严重缺乏同性关注的话,有可能造成“性别认同”的障碍。

因为在孩子对外界认知的初级阶段周围一直充斥着女性角色,男孩子对于自己的男性角色可能会产生厌恶怀疑的倾向。

这也是“男同”群体、男性变性群体,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吧!

爸爸对幼儿的关注度已远远落后于妈妈,这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社会现象”。

在封建时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父为子纲”,即使爸爸没有尽到一位父亲的责任,儿子依然要服从孝顺老子。

所以封建时代并不是没有“亲子关系”的问题,而是这种问题被强大的社会主流舆论所压制。

但如今是一个追求自由平等的时代,即使在家庭内部也不例外。

如果爸爸对孩子的教育培养理念不“与时俱进”,那么变化后的主流价值观念就会把这种问题暴漏无疑,甚至疮口会越来越大。

在幼儿时期不积极的培养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等到孩子大时,再用一种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处理与孩子的关系,那么亲子关系只会越来越糟。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叛逆现象特别严重,家庭亲子关系问题丛生的根源。

作为爸爸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的发展不仅是生理需要的发展,还有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发展。

而爸爸对于满足孩子的心理和社会需要的发展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觉得“养孩子和生孩子一样,父母双方少了谁都不行”!

尤其是在幼儿阶段,爸爸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对孩子以后人格的形成与社会功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的作用不能被忽视。

关于亲子关系,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推论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所谓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这种推论认为一般男孩容易和母亲建立亲密关系,女孩容易和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如果爸爸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尤其是在孩子幼儿时期没有与之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可能会导致男孩加重“恋母情结”;女孩缺少“父爱的温暖”。

这种不平衡的亲子关系会深深根植于孩子的“潜意识”之中,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埋下不可估量的隐患。

爸爸的关爱可以使孩子变得更有自尊、自信。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观念。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爸爸在他们的心中形象是非常高大的。

在孩子的心目中,对爸爸往往具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和崇拜感,这似乎是一种神奇的心理倾向。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幼儿期孩子的主要矛盾是“自主与羞怯”。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如果能得到爸爸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爸爸对孩子的认可和赞赏是孩子奠定高自尊的情感基础。

林志颖为了儿子kimi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他的爸爸也是一位成功的“家庭教育家”。

只要用心,总是能挤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经常给孩子以微笑和拥抱;陪孩子一起旅游看日出;突破传统的羞涩观念,勇敢的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这些生活的细节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孩子的成长同样离不开爸爸的陪伴!

————————

亲子派,专注0-8岁孩子成长!有其他问题,请关注亲子派公众号:qinzipaidui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