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俱乐部,别再测量孩子的身高和体重

育儿
蜜糖罐
2015年11月12日 18:23

别再测量宝宝的体重和奶量

孩子长得比别人家的同龄孩子瘦小,妈妈们都很焦虑。反之,小孩子体重增加妈妈都很开心,但是增加的幅度也应该要符合生长曲线,一两岁的年纪,生长曲线本来就已经趋缓,所以既然食量、精神,活力都不错,就应该耐心等待。一直测量宝宝的体重和奶量,会让妈妈精神衰弱,请停止这样做。

父母都很在意宝宝每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太胖、太瘦、太高或太矮,都会让父母紧张。 掌握「自己跟自己比」的原则,只要在同一条曲线上、维持正常成长,就不用太担心。

网络社群最近出现了一群「3%俱乐部」妈妈,她们为着孩子生长曲线总是在3%而烦恼。例如:施施从小爱喝奶、吃辅食也不挑食,虽然胃口很好,却不长肉,每次量身高体重,就是施施爸妈最紧张的时候。「身高落在生长曲线3%、体重低于3%,回去要多给宝宝吃一点东西喔!」医生一句好心的提醒,让施施妈深感无奈。

更麻烦的是,家中长辈经常就打电话来关心:「隔壁小孩已经超过八十公分,宝宝最近有没有长高、长胖啊?」逢年过节回老家,还要忍受三姑六婆的热心关切:「孩子怎么这么小只?你们到底有没有给小孩吃饭?」这些伤人的话都要往肚子里吞。施施妈自嘲是焦虑的「3%俱乐部」成员,只要看到儿童生长曲线百分位图,血压就会飙升。

影响成长关键:遗传基因

儿童生长曲线是全国宝宝平均身高、体重及头围的参考值,帮助父母了解小孩的生长发育情况,新版生长曲线有五条线,分别为3%、15%、50%、85%及97%。现代父母生得少,特别重视小孩的发展进度,根据医学统计,影响小儿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遗传基因,如果父母家族都偏矮小,小孩身高很难突破97%这条曲线!

父母只需把曲线当参考值,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只要宝宝的曲线是在同一条曲线上,例如从出生到现在都维持在15%,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倘若曲线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变动,就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至于何时该求诊?宝宝曲线低于3%或短期内上升、下降两条曲线,就必须带去给医师检查。例如:宝宝身高曲线原本达到85%,几个月后掉到3%;或是宝宝体重曲线原本只有15%,短短几个月却飙升到97%,这些都可能有问题。一般来说,如果宝宝身高、头围曲线维持正常,体重曲线往下掉,可能是肠胃道的问题;若宝宝头围曲线正常,但身高、体重曲线往下掉,可能是内分泌的问题;身高、体重和头围曲线本来就偏小,三条曲线却同时往下掉,可能是染色体的问题。

观察现代父母对生长曲线最为焦虑的有三项:太矮、太瘦、棒棒糖小孩(头围特别大)。医师们认为,「3%俱乐部」的妈妈们实在多虑了!其实只要提供孩子足够的营养,就不需要过度烦恼。

焦虑破除 1 小孩太矮

身高由遗传决定,有些小孩只是「大器晚成」。

许多家长忧心孩子长不高,临床评估孩子身高的方法,就是六岁以后照X光,看小孩骨龄是否正常。如果孩子骨龄大于实际年龄,这有性早熟的问题,这类孩子的身高可能会不正常的快速超前;至于有些孩子的骨龄小于实际年龄,或是有些家长身高正常或较高,宝宝的身高曲线却低于15%,家长会觉得落差太大。这类小孩属于「大器晚成」型,这类宝宝出生曲线大约落在50%,一、两岁后就掉到曲线3%,之后紧贴着同一条线,直到青春期中、后段就会开始长高,家长不用太过担心。此外,老一辈有种说法是,要先长胖才会长高。面对都不长肉的幼儿,妈妈不禁担心起孩子未来的身高发展。

长胖和长高两者没有绝对的关系。小孩的身高曲线落在哪,基因已经决定了,除非孩子严重挑食、营养不均衡,或是刻意让小孩饿、父母强迫孩子吃饭,让孩子压力太大,也可能会长不高、长不胖。根据医学原理,小孩营养的热量会先顾大脑、再长高、最后才长肉,而且胖瘦涉及先天的体质,基本上先长胖才会长高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焦虑破除 2 小孩太瘦

活动量大、代谢率高当然会瘦。

3%妈妈俱乐部多数听过一种说法:小孩太瘦是因为肠胃吸收不好。太瘦确实可能是肠胃问题,但肠胃道的先天性疾病非常罕见,小孩如果没有挑食,也吃得够营养,基本上没有问题,爸妈毋须担心。

瘦小孩也和孩子本身的活动量及先天代谢率有关。孩子身上会长多少肉,视以下四个步骤而定。吃东西有四步骤:一、吃进去多少热量;二、身体吸收多少热量;三、先天代谢率;四、活动量的差别。也就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要经过上述四个步骤,最后剩下多少,决定小孩身上有多少肉。有些人活动量高,天生代谢率也高,要吃胖都不容易,天生就是瘦子的体质。只要孩子的身高有正常发展,体重也维持在同一条曲线上,没有剧烈变化,家长不用过度担心。

焦虑破除 3「棒棒糖小孩」

只要维持在同一条曲线,大头也是健康宝宝。

有些孩子的身高体重都偏小,只有头围特别大,妈妈难免担心这种「棒棒糖小孩」的发展是否正常。

小孩的头围大约在三岁会定型,俗语说:「大头、大头,下雨不愁。」根据遗传学,宝宝头大反而比头小更好,因为头愈大可以给脑部更多的发展空间,如果从小头围都比较大,也一直都维持在正常生长曲线,父母就不用担心。但如果宝宝的头围在短时间忽然变大,上升两条曲线,父母就要提高警觉,必须带宝宝去看小儿神经科,因为有可能是先天性水脑,必须及早治疗。

3招化解长辈「过度关心」

宝宝的成长曲线一直落在3%偏低组,妈妈不仅要承受自责、焦虑的压力,还要忍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三姑六婆关切,尤其是媳妇最受不了婆婆质问:「别人家的小孩已经XX公分了,为什么孙子长不高?是不是都没给他吃东西?」

有些人在这方面特别热情、好为人师,有些人喜欢推销自家经验,但稍微不小心就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有些人提供意见只是想展现自己比较强,这种更让人受不了。妈妈在面对四面八方的意见时,要先判断对方的意见是否有帮助,有些别人提供的经验或偏方,反而正好解决当下的问题。

至于没有用的意见,甚至「你是不是都没有给他吃东西?」这种带有批评的说法,妈妈要先对自己有信心,问自己是否有让孩子摄取充足的营养,如果营养够、活力好,就不需要把对方的话放在心上。但如果对方是家中长辈,妈妈可以透过3句话来化解危机:第一、「对啊,孩子真的好小喔!」第二、「我也好希望他能长得高。」第三、「谢谢婆婆的关心,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这样既不会伤害到自己,也不会造成婆媳嫌隙。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