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偏要!禁止为何会变成引诱?

育儿
科学育儿
2015年11月18日 22:41

父母嘴里的禁止,勾起孩子无限的好奇

今年九月的一天清晨,三岁的来来从睡梦中醒来,来来环顾四周,粑粑麻麻呢?来来试探性的喊了一句:“妈妈”,回答他的是冰冷的空气,这时,孩子似乎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的视线落在窗台半开的飘窗上。他想到了什么呢?

孩子的内心独白:爸爸妈妈天天禁止我靠近飘窗,飘窗上是不是有什么宝贝啊?是啦,飘窗上肯定有爸妈藏起来的零食,他们藏起来不想让我知道,哼,今天刚好他们都不在,我来好好的探索一下吧!

来来对父母的禁止充满了好奇,他费力的拖来一个椅子,踏上去,东摸摸、西摸摸,飘窗上什么都没有啊?他决定拉开窗户,一探究竟,来来的身子挂在拉开的飘窗上,忽然——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来来带着这份被禁止的好奇心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孩子的父母要是知道是禁止害了孩子,不知会做何感想?

父母所禁止的行为,孩子为什么偏喜欢做呢?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我有些担忧他夜间再晾着了,就对儿子说:“今天夜里千万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踢开晾着肚子,咳嗽厉害会更难受的。”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按了机关一样,把两条腿都从被窝里伸出来,还一边咯咯笑着一边说着“我就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却对儿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我像没有听见他说的话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给我道了“晚安”,进入预备睡眠状态。

我想这样的情景对每位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也是很难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执拗地对抗,无异于自己挖坑往里跳。因为继续关注这个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个行为都能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既然如此无效,父母为何还如此喜欢使用呢?

禁止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当对孩子发出一个禁止指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意识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会自动化地通过控制外在缓解焦虑或恐惧,以为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

一个一两岁的婴儿,他抓到了父亲新买的苹果手机,先摸一摸,然后拿到嘴里开始啃,他显然想要通过嘴这个器官,来认识一下这个父亲深爱的家伙。忽然父亲看见了,急忙叫停“不许扔”,话音刚落,手机也应声被扔出落到地面。父亲惊得张大了嘴巴,婴儿特别有成就感。

当我们着急地发出禁止时,通常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无效,我们却会质疑“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禁止激发好奇心,创造心理价值

几年前,听说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类书曾经是禁书,中文版发行了,我一听禁书,立刻激发了好奇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要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满足了好奇心,创造了一种超越阅读普通书籍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

减少被禁止的行为,有两种互补的方法:

一种是忽视此行为,不作反应进行强化。但这种不作反应不只是行为,也要在内心深处不动怒,否则,你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内心压着火,孩子就会窥探到你的内心,从而继续维持行为。

一种是忽视的同时,关注你希望发生的行为。因为打破黑暗的方法不是和黑暗对抗,而是光增加,黑暗自然就少了。

然而,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勾起,再想去扑灭它就需要家长拥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长久的、睿智的和孩子斗智斗勇,善用以上两种互补的方法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无论待孕、已孕、新晋、待产、已生妈妈和宝宝的必加公众号【科学育儿】,和早教专家胡海默老师970286一起了解宝宝喂养营养护理早教那些事儿。

婴童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