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们有一个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着这个口号,我们努力了很多年。
后来,有人提出质疑:“人生不是短跑,是长跑!”
于是大家逐渐回归理性,短跑需要抢跑,但是长跑抢跑的往往是最容易累垮的。
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孩子出生后的起步转移,不在那么关注某一点的得失,不在那么担心孩子早期的学习成绩,因为……他们把起跑线提前了,“胎教”开始流行了!
我们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有关胎教的教程、音频、视频等。“胎教”这个词,在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
根据我的了解,实际上真正能按照教程做到胎教的人是极少的。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悲催的80后这一代,双职工家庭,靠男人根本养活不了家庭。许多女性在孕期都在正常上班,比如妇产科的女医生,我就知道好多七八个月都还在上夜班。
现实就是这么残忍。要是不知道有胎教这回事也就算了,可偏偏知道了有这么回事,然而却只能看着别人做胎教,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于是多少人内心充满了内疚。
“最近我们家附近在搞修建,噪音好大,对孩子有没有影响?”
“刚才我路过的商场搞活动,音量特别大,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
“刚才跟我老公吵了一架,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
……
每当听到这样的提问,我都很无语。本可以非常简单直接地回答“没有影响!”但是却总觉得不够。
没能给孩子提供好的胎教,已经很愧疚了,而遇到这样的“不良刺激”影响,使得有的人显得过分焦躁。
胎教很重要,但是胎教的本质却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教育妈妈。
女性的生育过程,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角色转变,从女儿变为母亲,从未成年变为成年。突然之间,女性要承担许多过去未曾想象的责任和负担。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的新生代人群,她们照顾自己尚且吃力,现在还要思考如何照顾孩子,故而显得手足无措,过分的焦虑和担忧在所难免。
去年全国启动了一个有关“妊娠焦虑”的研究项目,全国各地许多妇幼机构都有积极参与。现代人虽然有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在对待妊娠这个问题上的心态缺陷,由此可见一斑。
胎教并非一个外来词,据悉胎教最早出现于汉代。
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可见,胎教教育的其实不是胎儿,而是孕妇。
胎教的主要内容包括:
·情绪孕妇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行为孕妇的举手投足要得当,比如孕早期和孕晚期避免同房,避免高强度劳动,避免弯腰够高等。
·生活禁忌饮食禁忌、用药禁忌等。避免有毒有害的物质影响胎儿。
其他还包括了家庭关系的和谐,整个家庭对新生命的期待等。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在胚胎学上的研究成果,人们了解了胎儿在每个阶段各个器官的发育情况。比如,胎儿10周时形成感觉、触觉功能,胎儿在17周左右,开始对声音有反应,30周时有听觉、味觉、嗅觉和视觉功能。这使得曾经被部分人归类为“迷信”的胎教,有了理论依据。于是胎教在近些年的发展比较迅速,并延生出了产业链。
如何进行有效的“胎教”?
任何引起孕妇情绪焦虑、无所适从的事件,均不是良好的胎教。关于胎教,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胎教的第一法则:强大的内心!
心要足够宽,足够大,能包容各种不可预知的未来事件。这样的女性才能很好的完成从女儿到母亲的角色转换。
胎教第二法则:和睦的家庭关系!
在妊娠期,女性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和睦的家庭关系,可以令孕妇的遭遇得到充分的理解,也易于获得帮助,自然有助于孕妇心情舒畅!
胎教第三法则:对新生命的期待!
孩子在出生之前,从孕妇自身到家庭,都应当对即将降临的新生命充分的接纳。不应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既然怀上了,既然决定要,就不应当犹犹豫豫,一会儿觉得时机不成熟,一会儿觉得物质条件不具备,最不应该的就是两口子关系都还没搞定,各种原因造成的孕妇对新生命的排斥,都可能对胎儿的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当然,这样的影响是微弱的)。
因为没在孕期吃上最好的保健品而懊悔、纠结,能形成良好胎教吗?
因为隔壁工地上装修的噪音,气急败坏,能形成良好的胎教吗?
因为老公工作忙,些许照顾不周就大打出手,能形成良好的胎教吗?
……
经常有人跟我说:“女人就是不讲道理的动物,你去跟女人讲道理,就等于找死。”
我认为这话不对。这句话给了无数女人任性的借口。然而怀孕不可任性,生孩子不能任性,一个任性的妈,是不可能管教好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无论女人在读书恋爱的时候是怎么样,既然决定怀孕生子,就必须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
生活中,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无法改变他人,只有很好的管理好自己,才能走出焦躁不安的心境。
“都是因为他xxx了,搞的我现在心情不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有过这样抱怨的人,往往都不止因此抱怨一次。她们经常被“他”惹生气,说起来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或者是“他”的本性或者劣根性。有时候我会问:“你能改变他吗?”她们都回答:“不能。”“那不就简单了吗,管好自己就行了,你做自己的事情,与他何干?”
虽然胎教的话题讨论了这么多年,至今也没有客观依据来确凿证明胎教的效果。基本上还是“龙生龙,凤生凤”的结局见得比较多。出众的孩子,往往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刻意的胎教似乎没有多少必然联系。所以,聪明的母亲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孩子,和神马“胎教”“早教”“DHA”都没什么必然联系。
原创作者:郭铭川拒绝转载
公众号:gdfkpsj
新浪微博:妇产科小号郭铭川